原创 一枕星河 博物馆丨看展览
《锦心似玉》改编自网络小说《庶女攻略》,安神殡仪4000253450这部古装剧已经播出大半,小编终于等来一部可以做素材的古装剧!
从剧情来看,这部剧的设定在明代中晚期,剧中可以辨认的、有原型的道具,其实大多是古装剧的常客。
聪明的读者,不妨来看一看自己可以认出哪几样?
1 菊瓣碗
这件道具较早出场,在女主角罗十一娘手中充当一只简简单单的药碗。
这种碗看起来很普通,它的历史却有一千多年。这种花式装饰的碗叫“菊瓣碗”,用各种花形做器物造型是我国瓷器的传统风格。
早在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已经广泛使用,有葵瓣、菊瓣、莲瓣诸式。
清雍正时期瓷器造型尤为丰富,用多种花形装饰瓷器,菊花造型的器物有菊瓣瓶、菊瓣壶、菊瓣盘、菊瓣碗、菊瓣盒、菊瓣尊等。
明清时期采用菊瓣作为装饰的器物,种类逐渐增多,不仅仅限于瓷器,玉器、漆器和玻璃器等材质均有制作。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
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仿哥釉菊瓣碗
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万历回青釉菊瓣碗
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龙泉窑青釉刻花菊瓣碗
现藏故宫博物院
2 马蹄尊
罗十一娘房中出现过好几次“马蹄尊”的镜头,这个形似马蹄的长颈瓶就叫马蹄尊。
马蹄尊是清康熙时期创烧的器形,此后各朝多有烧造。
马蹄尊有两种造型,一种与剧中道具差不多,总体较高,小口、直颈、溜肩、短粗腹、浅圈足;另外一种较矮,器形像马蹄,又称“马蹄水盂”,是一种文房用品。
严格来说,明代是不应该出现这种造型的器物的。
清道光款天蓝色玻璃光素
马蹄式尊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嘉庆款茶色玻璃光素
马蹄式尊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款绿釉马蹄尊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款红色玻璃直口
长颈马蹄尊
现藏故宫博物院
3 花浇
男二号的房间多宝阁上有一只造型秀美的“壶”,它有个好听的名字——花浇。
花浇是壶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用于浇花的器具。
《饮流斋说瓷》中说:“花浇者,浇花之壶也。胫略似如意尊,惟仅有一耳亦可作插花用,若彩色精者颇足当清供也。”
花浇造型仿自15世纪西亚的铜制器皿,明代永乐时期的花浇多广口,粗颈、圆腹,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一侧有曲柄,造型圆浑。
清代时花浇口部出流,颈细长、鼓腹、浅圈足,造型颇为秀美。
清雍正白釉刻莲瓣纹花浇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茶叶末釉花浇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款青花菊瓣纹花浇
现藏故宫博物院
4 卷几
剧中文姨娘房中出现了一件“卷几”,它是一件小型家具,之前的《上阳赋》女配角房中也有这样一件道具。
《上阳赋》剧照
明代家具颇有盛名,当时的家具业非常发达。
从考古出土的明代嘉靖年间和万历年间的陶质、石制、木质模型来看,仅家具的品类就有方桌、长方桌、供桌,有天然几、香几,有靠背椅、交椅、圈椅、扶手椅和宝座、凳子,有衣架、脸盆架、巾架、火盆架,有屏风、踏凳、箱、柜、橱,有架子床、踏步床,品种达数十种之多。
“几”本是古老的传统家具,它是古人席地而坐时所倚靠的一种低矮的案子,置于身前或身侧。像之前文章中提及的“凭几”,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几”也引申为用来读书、写字、放置物品的有腿的小桌子。低矮的几案是古代最早使用的家具,也是后世桌子的前身。
那么剧中的卷几,也叫书卷几、书案几。大部分为下卷,所以也叫下卷书几。
卷几造型简洁素雅,尺寸大一些的可以放置书籍、花瓶等文人器物;尺寸小一些的可以放置香道用品或墨条等物。
明剔红山水人物图长方几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掐丝珐琅画卷式几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剔黄宝相花纹书卷式香几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剔红缠枝莲纹书卷式几
现藏故宫博物院
5 交椅
剧中反派区家主人坐着一把交椅,交椅也称“胡床”,是一种折叠式的椅子。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记载:“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
宋元时期,交椅式上层社会使用的高档家具,宋代高官上朝带一把交椅,以便上朝使用。
元代交椅是陈设在厅堂的高档家具,一般和椅披配套使用,有的也披兽皮,颇为豪华。
明式交椅沿袭元代交椅的形制,有圆后背交椅和直后背交椅之分,用材以黄花梨为贵。
交椅不仅占据较高的地位,还因为便于携带常用于郊游、围猎和行军作战中。
清代中期之后交椅逐渐被更舒适的椅式淘汰,清代宫廷只有在卤簿仪仗中还偶尔使用交椅。
明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明末清初骨质折椅
现藏故宫博物院
宋蕉荫击球图(局部)
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唐寅李端端落籍图(局部) 现藏南京博物院
6 如意
剧中文姨娘曾向乔姨娘赠送一柄玉如意,此处还给出了特写。
如意是古装剧观众非常熟悉的道具,那么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由古之挠痒工具、前端作手形的爪杖发展而来。头多作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赏玩。其材质多样,有骨、角、竹、木、铜、铁、玉、石、珊瑚、琥珀等。
所谓“如意”,即如人之意,是梵文“阿那律”的意译。六朝时期,如意是佐清谈、助舞兴、示高逸乃至防身之物,为文人、逸士所钟爱,不可须臾离手。
文献记载三国时孙和于月下执水晶如意而舞;
南朝梁武帝时期名将韦叡,即使在两军交战之时,也是手持如意指挥军队进退;
两晋时期石刻竹林七贤图像中的王戎,亦作手持如意之形象。云头如意最早见于唐墓出土。
到宋代,发展成为室内之陈设,明晚期更成为文房不可或缺之物。
有清一代,因其吉祥寓意,如意是大臣祝贺皇室寿辰的首选,常居礼单之首。宫寝之中常见以如意装点,帝王肖像画亦往往见有手执如意者。
清代如意云头式、灵芝式兼而有之,且多以玉、金、珊瑚、金、水晶等珍贵材质制作,木柄三镶玉石如意亦多见。
清白玉龙凤灵芝如意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鹤顶红灵芝如意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翡翠灵芝式如意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
现藏故宫博物院
7 十八子
剧中乔姨娘拜佛时手中挽着一串珠子,这就是念珠,也叫十八子、手串。
它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饰中的配件,只是朝珠是纳入礼制的,轻易不得逾矩;十八子则随意一些。
十八子是清代女性较为喜爱的饰物之一,既可以戴于手腕、把玩于指掌间,又可悬挂于衣襟之上。
《红楼梦》第十五回提到北静王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下来递于宝玉,指的就是这个。
清代嘉庆诗人张子秋《续都门竹枝词》“沉香手串当胸挂,翡翠珊瑚作佛头”,指的也是十八子。
清白玉十八子手串
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碧玺带翠饰十八子手串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伽南香带珠宝喜字纹十八子手串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蓝晶带米珠十八子手串 现藏南京博物院
8 毽子
剧中男女主角曾讨论过踢毽子的话题,罗十一娘提到踢毽子这个游戏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
那么文献提供的线索确实如此吗?
汉代的石(砖)壁画上就绘有踢毽者的形象,唐代释道宣《唐高僧传・佛陀禅师传》中有北魏人跋陀在去洛阳的路上看见12岁慧光反踢毽子的记载。可见,最晚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我国就出现踢毽子活动了。
有人认为踢毽子起源于蹴鞠活动。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名色,亦蹴鞠之遗事也。”
宋代还出现了以卖毽子为业的摊铺。
南宋词人周密写的笔记《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列举了临安城(今杭州)里经营各种玩具的小商业,如风筝、粘竿、毽子、象棋、弹弓等等,并指明“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藉以为衣食之地”。
明清时期,踢毽子活动极为普遍,技艺也大为长进。
清人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技》记述北京民间踢毽子:“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手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
《通俗编》“踢毽”条说:“今京市为此戏最工,顶额口鼻,肩背腹臂,皆可代足,一人能兼应数敌。自弄,则毽子终日绕身不坠。”
今天的快乐追剧就到这里啦,在剧中有新发现的读者朋友请留言哦!
原标题:《《锦心似玉》“熟脸”道具有多少,你能认出几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