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宿迁 建功新时代”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民生专场
(2022年9月13日)
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尹者刚:
各位记者朋友,安神殡仪4000253450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举行“奋进新宿迁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生专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保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钱信松,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士才,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保平介绍宿迁近十年来城乡低保水平、养老服务供给、儿童福利保障、社会组织培育、殡葬改革以及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保平: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宿迁民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筑牢民生保障屏障,大力支持民政事业发展,全市民政系统深入践行“用心用情、精细精准、向上向善、为民爱民”的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交出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民政答卷”,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升,10年9连涨
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2012年每人每月310元、240元统一提高至620元,增幅分别达到100%、158%;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5307元、9672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04%、131%。加强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14.2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群体通过纳入低保等实现脱贫,占比25.7%。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惠及8.19万名困难残疾人和5.26万名重度残疾人。临时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先救助后审批、先临时后长效、先内部后外部”的“三先三后”原则,不断提升救助实效,累计救助困难群众20.6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3亿元,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的应急性、过渡性作用。救助机制不断优化。整合21个部门38个救助事项,建成全市统一救助帮扶综合平台和纵向到底的市、县、乡、村四级救助服务经办网络,实现帮扶救助“一窗办、一次办”。今年以来,四级帮扶救助中心共受理各类咨询7.3万次、办理救助事项2.66万件。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列入民政部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二、养老服务保障实现新突破,养老服务机构达172家
基本保障得到新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方式持续拓展升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物质服务、照护服务和关爱服务等30项,7.1万名老人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综合责任保险补贴、运营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惠及老人11.2万人次。有效供给实现新突破。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72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93个、街道综合性日间照料中心11个;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3.4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0.2张,完成4055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有效提升了困难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农村养老得到新发展。开展特困人员分片集中供养试点,累计新建(改扩建)12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运营3家县(区)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失能特困人员自愿集中照护率达到100%。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改革,28家乡镇敬老院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民政老年公寓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管理。
三、儿童福利水平不断增长,建成儿童关爱之家135个
稳步提升养育标准。全市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从2012年每人每月1210元和720元提高至2120元和1380元,增幅分别为75.2%和91.7%,孤儿等困境儿童幸福感不断增强。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将重病、重残儿童纳入基本生活补贴发放范围,分类保障的服务内容从基本生活保障扩大至教育、康复、医疗等方面。十年间,保障各类困境儿童39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7亿元,204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农村留守儿童全部纳入关爱服务体系,有力兜牢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高标准打造关爱阵地。连续6年开展关爱儿童类公益项目,实施“爱心暑托班”等儿童公益项目286个,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爱儿童,为困境、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提供关爱服务,有效填补放学后、节假日期间关爱空白。全市共建成省级儿童关爱之家135个,其中省级示范性11个。
四、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总数达4475个
坚持量质同步提升。探索实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激励扶持、购买服务等系列创新举措,全市社会组织呈现出后发快进的良好态势。十年中,社会组织总量由2468个增至4475个,增幅达81.3%,52家社会组织被授予“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称号,宿城区黄河水上志愿救援协会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市级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建设、从业人员培训补助及评估奖励。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取消筹备成立环节、持续简化登记程序,将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时限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扎实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治理行动和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累计撤销29家社会组织、注销2110家“僵尸型”社会组织、取缔11家非法社会组织。
五、殡葬改革成效明显,每年为群众节省丧葬费用3亿元
乡镇公墓全面回归公益属性。投入2.8亿元将原私人经营的乡镇公墓全部收回,成立市、县(区)两级国有公司负责本区域内乡镇公墓运营;投入2.2亿元按照“9+1”标准,对乡镇公墓进行提档升级,乡镇公墓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启动市级殡仪馆和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同步推进建设泗阳、泗洪城市公益性公墓。全市新建墓穴价格降幅达80%,每年可为群众节省丧葬费用约3亿元。殡葬市场规范有序。开展专项集中整治,殡葬服务收费实行目录管理,对16项基本服务执行政府定价,29项延伸服务执行市场调节价,并全部向社会公示,擅自设立或拆解收费项目、附加不合理条件、强制服务消费和诱导消费等现象基本杜绝。殡葬行业逐步向生态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殡葬服务从比豪华、比规格向比绿化美化、比节约简约转变,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新建公墓单穴不超过0.5平方米、双穴不超过0.8平方米。
六、社区治理水平快速提升,建成40个新型农村社区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连续5年将村(社区)服务阵地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近6亿元,推动全市1399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全市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9%,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7%。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探索以“一委两站五岗”为组织架构、以“清单+网格”为服务路径、以“村(居)民积分制”为自治方式、以“名录管理”为推动抓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已有40个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名录管理,“深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被评为江苏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成果。推动区划优化调整。全力推动乡镇优化布局,全市乡镇(街道)数量由2012年108个优化至95个,净减少13个行政单元,新设街道24个,乡改镇16个, 逐步形成等级规模合理、空间分布有序、特色优势互补的城乡发展体系,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过去十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差距和短板。下一步,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持之以恒、笃行不怠,着力实现“三个提升”,持续推动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基本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城乡发展均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市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以上。
二是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深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健全共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四治”融合治理体系,全市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00个以上。
三是全面提升民政综合保障能力。加快补齐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重点推进市级示范性养老服务基地、市级殡仪馆,市及沭阳、泗阳、泗洪城市公益性公墓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升级和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努力推动民政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实现新跃升。
尹者刚:
谢谢张局长。下面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钱信松介绍宿迁近十年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健全社保体系、建强人才队伍、打造稳定和谐劳动关系以及建设高效便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钱信松: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人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创新推行“人民群众工作法”,全力实施便捷化、信息化、社会化、系统化“四化”改革,突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社事业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先后荣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双拥模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连续11年荣获“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先进单位”。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始终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3.3万人,扶持23.2万名劳动者创业。电商就业扶贫做法入选国家“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一是实行“4410”稳企助产模式。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牵头、企业用工主体、属地兜底保障、招聘市场调节“四个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协调联动、重点帮办、预警分析“四项机制”,通过市场活动招聘等“十个一批”举措,年均举办招聘会300场次,为企业推荐用工5万人。《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予以报道。二是实施就业创业登记“一件事”改革。依托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支撑,实现部门联办和数据共享,办理时限压减90%、办理流程压减75%、办理材料压减60%,共为服务对象减少跑腿46.35万次。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简报刊发推广、被国办要情采用。三是打造“乐业宿迁”返乡创业品牌。实行“五融五新”模式,开展“引凤还巢”、“创赢宿迁”等主题活动,全市三县两区均入选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全市引导返乡创业17.02万人,在外务工农民工从最高峰110万人降为目前60万人,实现了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良好转型。
二、坚持全民参保,构建更加健全完善的社保体系。统筹推进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建设,经济运行“减震器”作用凸显。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由2012年的93.5%、94.2%提高到98.2%、98.1%。一是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建成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二是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连续15年实施全民参保“幸福行动”,开展工伤保险“同舟计划”等,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8.8万人、62.5万人、45.1万人、262.9万人。三是待遇水平持续提升。连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养老金从1462元/月提高到2475元/月,增幅达69.3%,累计为15.5万人发放养老金299.6亿元。上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至192元,累计为85.1万人发放养老待遇134.2亿元。
三、坚持引培并举,建设更加贴近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人才引培,着力打造“智荟宿迁”、“技能宿迁”品牌,人才“洼地效应”逐步显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3.3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828人。一是创新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实施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组织开展“人才科技恳谈会”、“云招才”、“链长进高校暨校园宿迁日”等活动,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4.7万人,发放人才“购房券”及各类补贴2.6亿元。二是创新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率先在全国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起科学管理、规范实施、依法监管、集约运行的技能人才等级认定制度,获批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试点市。全市纳入评价认定企业182家,评价人才11.8万人次。三是创新乡土人才培育评价改革。克服“学历、资历、论文”等桎梏,在全省率先开展乡土人才培育评价改革,构建“1+N”制度体系,开创“培评一体”模式,创新为农民“评职称”,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资源。全市有1000余名乡土人才取得各级别职称、7000余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是创新开展“三百”竞赛选才活动。开展“百企岗位练兵、百场技能竞赛、百万技能人才”活动,全市举办各类技能竞赛100余场,选拔高技能人才8600余人。淮海技师学院在国赛项目中获金牌2枚,在省赛中获金牌20枚,实现国家一类赛事、省技能状元大赛历史性突破。
四、坚持柔性执法,打造更加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注重将“防风险”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劳动关系调处机制更健全,欠薪案件实现“动态清零”,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实现了“双维护”。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950元/月增长到1840元/月,增幅达93.7%。一是开展“和谐同行”行动。全市共创成“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及企业”3家、“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综合试验区和示范园区”12家、“省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95家。二是打造“安薪宿迁”品牌。率先全省建设“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实行“网格化”支持起诉,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实施“三函一单”机制,让农民工工资“不能欠不想欠不敢欠”。全市累计帮助20.9万名劳动者追讨工资报酬8.3亿余元。三是推行“阳光调裁”模式。创新“智慧仲裁”建设,实行“互联网+调解仲裁”模式,开展调解仲裁“政校企”合作,全市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持续稳定在75%以上,一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五、坚持快办速办,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智慧人社”攻坚行动,启动“综合柜员制”改革,着力打造“人社快办”服务品牌。社保卡持卡人口覆盖率从20.1%提高到100%;高分通过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项目和社保标准化“先行城市”试点单位验收。一是打造线上平台,让群众办事“不跑路”。上线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340项人社业务线上统一办理,线上平均每天办件量达2000余件,实现群众办事不出门。二是打通部门壁垒,让群众办事“少跑路”。将服务大厅原有24个“单一办事窗口”整合成15个“综合服务窗口”,日均接待办件量630余件,较改革前提升12.3%。三是打消距离限制,让群众办事“就近路”。探索打造“政府支持、银行承办、社会参与”的“社银合作”模式,全市共建成30个社银自助服务网点,群众可就近办理89项人社业务。四是打破时间限制,让群众办事“多条路”。在全省率先建设“人社24小时自助服务厅”,为群众提供线下全时段自助服务。全市已建成25个自助服务厅,群众办理人社业务35.63万件,“一门通办”覆盖到各县(区)。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行“人民群众工作法”,勇于担当,锐意创新,全力以赴稳就业,精准施策保民生,千方百计促发展,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宿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多作人社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尹者刚:
谢谢钱局长。下面请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士才介绍宿迁近十年来做好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开展疫情防控医疗保障、促进医保待遇政策完善、深化医保领域重点改革、办好医保领域民生实事以及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
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士才:
医疗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市医疗保障局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奋力融入全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大局,聚力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想,着力增强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全市医保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做好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续新章”
市医保局坚持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振兴提质见效。
实现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在苏北地区率先将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创新对无我市户籍的465名低收入人口创新制作“特殊人员医疗卡”,实现参保代缴和刷卡报销,确保困难群体参加基本医保应保尽保、“一个也不能少”。开展“三降三控”医保惠民行动。通过系统调整医保政策,降低参保人员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费用降低到政策范围内费用10%以内,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例降到5%以内。实施住院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在全市一级及以上医保定点医院住院时,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入院时不需缴纳押金,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负担费用。
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致力稳住经济“促发展”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大考,市医保局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主动扛起责任、致力多作贡献,坚决筑牢疫情之下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医保防线”。
实现新冠病毒检测价格“七连降”。自2020年以来,连续7次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单人单检由240元/次降至16元/次。降低职工医保缴费比例。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缴费比例由9%降低至8%。2022年1-6月,累计减轻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负担约1600万元。降低两定机构考核保障金留存比例。助力定点医药机构纾困解难,降低定点零售药店质量保证金,免除门慢定点质量保证金,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结算预付,每年为定点医药机构释放流动资金4亿元。阶段性缓征企业职工医保费。2022年7月至9月,对全市中小微企业进行职工医保阶段性缓征,共惠及约2万家企业,缓缴金额约3亿元。
三、促进医保待遇政策完善,推动医疗保障“稳向前”
医保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医保局一贯坚持“医保为民”的工作理念,持续完善医保待遇政策,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基本医保主体保障功能,增强大病保险减负功能,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城乡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85%左右。统筹实施公平适度保障。优化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与个人缴费标准比例,2022年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40元。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推动“江苏医惠保1号”在宿迁生根扩面,惠及更多群众。截至2022年8月底,宿迁“江苏医惠保1号”投保人数超过43.01万人,投保人数位居全省第二,共赔付保险金2994.61万元,单笔最高赔付48.15万元,单人最高赔付75.50万元。
四、深化医保领域重点改革,谋划医保事业“创新篇”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市医保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动医保领域重点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创新谋红利、用改革促民生。
持续推进DIP国家级试点改革。在国家DIP交叉评估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有关经验做法两次入选国家DIP工作动态,并在全国首届DIP大会上交流发言。2022年上半年,全市本地医保月均住院医疗费用同比下降8.24%,人均住院医疗费同比下降5.37%,三四级手术病例数占比同比上升1.61%,CMI指标同比提高11.7%。加快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制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家庭共济实施路径等。2022 年底前,全面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提高职工医保门诊待遇保障水平。深入推进药品招采制度改革。全面执行国家、省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政策,引导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与集采,参照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同等的结余留用政策,累计拨付全市医疗机构结余留用资金660余万元。
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写好公共服务“成绩单”
面对群众的急事难事盼事,时刻保持“奔跑”的姿态和“应考”的心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提升服务水平。
持续建设医保信息管理平台。2021年7月,成为全省第一家上线国家医保信息管理平台的地级市。2022年8月,成为首批全省上线医保参保征缴系统的地级市。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更加规范、便捷的“互联+医保”服务。扎实推进异地就医联网服务。首批上线国家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为全省上线国家平台贡献宿迁力量。打通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通道,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的定点医院从2家增加至10家。聚力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全面建设优质便捷、运行高效、管理有序的“15分钟医保服务圈”,让群众就近享受办理参保登记、医保报销、异地转诊等医保便捷服务,真正实现“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2022年上半年申报创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2个省级示范县、11个省级示范点。
六、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筑牢基金运行“安全线”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基金安全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市医保局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障医保基金平稳运行。
强化医保基金运行日常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保基金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切实做好基金清算,科学编制基金预算。截至2022年8月底,我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备付能力21个月,居民医保基金备付能力为4个月,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举办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活动。定期开展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通过组织一轮主题宣讲、开展一次送法上门活动、提供一次送法进社区宣传、参加一次专题警示教育会、举办一场知识竞答、进行一轮全员培训,深入宣传基金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以营造“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监管态势为目标,聚集重点领域,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诈骗医保基金专项行动,采取双随机检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等多种形式,形成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2021年以来,共追回医保基金本金并处罚金6225.06万元。
下一步,全市医保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以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任务目标,进一步锤炼服务能力、深化医保改革、加强基金监管,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贡献医保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尹者刚:
谢谢温局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第一个问题。
扬子晚报记者:
主持人您好,受疫情影响,今年我市困难群众的生活可能会受到一定冲击,请问针对这一情况,宿迁针对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有哪些具体举措?
尹者刚: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保平同志回答。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保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面对疫情影响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我们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要求,在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应对疫情影响中的积极作用,多措并举织密筑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一是开展集中入户走访,扩围增效。通过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筛选出疑似困难群众名单,由各县(区)开展集中入户走访,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做到能早不晚、能快不慢、能多不少、应保尽保。今年以来,新增低保保障对象5268人、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849人、护理补贴1123人、特困供养479人、困境儿童1580人。同时,认真落实养老纾困帮扶措施,为全市78家民营养老机构发放一次性疫情纾困补贴620万元,发放防疫物资、生活物资价值约80万元。
二是提高临时救助实效,救急解难。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通过细化实施类型、简化急难临时救助申办流程、强化与其他救助政策的衔接等方式,帮助遇困的城乡居民及时渡过难关。今年以来,全市已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729.19万元、救助1.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和18%。
三是及时发放两项补贴,纾缓压力。针对物价上涨等情况,及时启动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工作,今年以来已发放资金2613.7万元、惠及50.3万名困难群众,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造成的影响。此外,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为全市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支出资金1639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6.39万人。谢谢张局长,下一个问题。
尹者刚:
谢谢张局长,下一个问题。
省广电总台记者:
主持人您好,外出务工人员是宿迁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富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请问下一步宿迁在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尹者刚: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钱信松回答。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钱信松: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为持续激发外出务工人员等群体返乡创业活力,8月中旬,我们出台了《宿迁市“创赢宿迁”返乡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将通过实施“七大行动”,让返乡人员“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打响“创赢宿迁”品牌。计划到2024年,全市支持各类返乡人员创业1.5万人,带动就业4.5万人。
一是培训培育“增活力”。实施创业培训领航行动,开发一批特色示范培训课程、提升返乡人员创业能力,到2024年,全市开展返乡人员创业培训3000人次。二是厚植载体“提效力”。实施创业载体聚力行动,鼓励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向返乡创业者提供,到2024年,全市培育各类创业孵化基地20个。三是政策扶持“强动力”。实施政策扶持保障行动,对返乡人员创办的实体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的,给予最高2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最高10万元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实施创业贷款圆梦行动,到2024年,为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创业贷款6亿元。四是优化服务“聚合力”。实施创业服务提质行动,开展“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精准扶持。实施创业典型引领行动,到2024年,全市选树各类返乡创业典型100个,选树优秀返乡创业项目100个。
尹者刚:
谢谢钱局长,下一个问题。
宿迁日报社记者:
主持人您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是职工医保制度实施20年以来的重大改革,国家、省先后出台了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请问我市推进门诊共济保障改革的时间安排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尹者刚: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士才回答。
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士才: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一是建立并完善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统筹保障机制(以下简称门诊统筹),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2023年1月1日起,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的普通门诊费用,超过起付标准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不低于60%。起付标准不高于我市2021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1%;最高支付限额为我市2021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8%左右,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调整。
二是规范职工医保门诊慢性病、特殊病(以下简称门诊慢特病)保障。按照全省统一的门诊慢特病制度逐步规范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原则上不再自行增加门诊慢特病病种。
三是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2023年1月1日起,在职职工个人账户每月按照本人参保缴费基数的2%计入;2023年1月1日起,退休人员个人账户按照2022年本人个人账户划拨规模按月定额划入;2024年1月1日起,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额度为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5%。
四是规范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个人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可以用于支付参保人员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也可以用于本人参加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或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的个人缴费。
尹者刚:
谢谢温局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联系,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