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富 供图
■将彩照手工冲洗引入重庆
■80岁高龄还到三峡采风
别以为“潮”是年轻人的专利,安神殡仪400025345080岁的老人也可以。我国刚出现彩色照片时,他就引入了彩照手工冲洗技术,研发彩照手工冲洗设备;数码相机刚进入市场时,他又率先玩起了高科技……
他就是重庆摄影家协会创始人之一陆志富。
记者 陈静 程洪川
师生联展为他祝生
本月11日上午,市文化宫内,正在举办陆志富80岁艺术人生回顾及师生作品展。
参展的200多幅摄影作品中,有80多幅是陆志富老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山水、人文照片外,最抢人眼球的是四十多幅记录重庆五六十年代文化生活的照片,《解放碑街头群众歌咏比赛》、《夫子池群众“放卫星”游行》、《1965年巴南南彭公社宣传计划生育》……
“从9号到11号共展览了三天,效果很不错。”摄影展筹备组成员张永兴说,上世纪90年代,陆老从市摄影家协会领导层退下来后,在重庆老年大学担任摄影教学。1月9日是陆老生日,老年大学研究院摄影创作班100多名学生共同筹备了此次摄影展,献给陆老。
引入彩照手工冲洗技术
陆老出生于川西泸定县兴隆乡,早年曾是西南民族文工团歌舞演员。24岁时,被调至重庆群众艺术馆任舞蹈辅导。两年后,因工作需要,他拿起了相机记录群众活动场面。
那时玩相机很“潮”,拍照片也很不容易。陆老回忆说,刚拿到相机时,他只能边看摄影书边摸索。由于当时相机和胶卷太稀罕,陆老把相机看得比生命还珍贵,一场晚会或活动,他仅摁一两次快门。经过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陆老越来越热爱摄影艺术。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摄影展第一次出现了彩色照片,“可把我激动坏了。”但是,那时彩色冲洗的设备只有北京有,陆老就开始琢磨:怎么把这个技术引入重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趁着在四川峨嵋电影厂拍少儿歌舞片的工作之机,陆老收集了一些国产的电影胶片片头,按照资料上的配方,进行了冲洗实验。当时正值盛夏,气温居高不下,而冲洗照片又要求控制在21度以下的温度。“开始用冰砖降温,但是总掌握不好,后来搬到了防空洞里。最后,终于制作出了第一批彩色照片。”
几年后,进口高温胶片面市,陆老又着手研究高温手工冲洗。经过多次实验,一种简易实用的“恒温冲洗箱”研制成功。这种设备当时只需300元,与高达几十万的机械冲洗设备相比,该设备推进了彩色照片冲洗在基层文化单位的普及。接着,他还先后帮助学员制作了300余台恒温冲洗箱。
70岁玩数码照相机
“陆老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创新,动手能力特别强。”陆志富学生、《摄影迷》电子杂志编辑陈正奇说起陆老很是佩服。2001年,陆老已70岁高龄,当时数码照相机问世,不少摄影爱好者还没法接受这种新的摄影形式,但陆老就已经“动”了起来。
“不少摄影爱好者认为,数码摄影要进行后期处理,是在作假。”大家都在争论数码摄影好还是传统摄影好,但陆老认为,到底哪种技术有优势,要亲身体验。2001年,他拥有了一台自己的数码照相机。
“要用数码相机就得会用电脑。”于是,陆老开始自学电脑并学习使用各种软件,特别是PS软件(一种图片处理软件)。很多操作步骤是英文的,陆老不能立刻记下来,就自创“动作步骤法”,将每个流程的每个步骤细分,写在笔记本上,进行对照实践,“为了熟悉操作步骤,还特意购买了英汉字典,随时查阅。”
经过自学,陆老掌握了图像、文字、视频等各种处理软件使用方法,除了基本的上网,他还会排版、编辑书稿、制作短片。
在生活中陆老也很“潮”。多年前电视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普通市民很难买到,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干脆手工制作了一台黑白电视。另外,陆老一直爱“驴行”,69岁高龄那年,他还去了平均海拔6000米的西藏阿里荒原采风,据当地人称,他是走进阿里荒原年纪最大的摄影家。
教的学生有几千名
“陆老这辈子,带过的学生有好几千人。”重庆市老年大学研究院摄影创作班班长严明驹对记者说,当时陆老在单位除了摄影还担任教学任务,退休后又回到老年大学发挥余热带学生。
“他长期晚上加班,为学生批改作业。”严明驹说,一般晚上都能在网上找到陆老,这个时候,他不是和学生在交流就是在批改摄影作业,常常改到深夜。
除了对作品进行点评,陆老还信奉实地教学。即使近80岁高龄还带着学生到川西、三峡等地搞创作。“他白天拍照,晚上就批改作业,有一次凌晨4点他还打开电脑。”严明驹说,陆老搞教学有些辅导费,但这些微薄的费用他都不留着,常常把这些费用拿出来给学生搞活动。
“几十年来,陆老师将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爱都倾注在教学辅导中。”陈正奇说,他的学生有的成了蜚声中外的摄影家,有的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