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任弼时病逝:毛主席定最高规格葬礼,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与周总理、刘少奇、朱德执绋
2025-02-03 13:00
发布于:天津市
1950年10月24日,任弼时已经伏案工作几个小时,案头上是秘书送来的毛主席起草的关于增派志愿军出国作战和《关于诱敌深入山地加以围歼》等电报。
他一边看文件一边用手掐掐头皮来缓解头疼,完全忘记了医生定下的及时休息的规定和组织给出的每天工作不超过4个小时的批示。
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间,他依旧在灯下查看地图,当他在上面标了最后一个红圈后,随手把台历翻到了新的一页——1950年10月25日。
他看着这个日期微微有些出神,妻子进来劝他早些休息,任弼时却说
:“明天有明天的事啊!”
是的,明天有明天的事情,但当时的任弼时却不知道,10月25日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工作上的事情。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同样是在这一天的清晨,任弼时病情恶化,突患脑溢血,右半身瘫痪,失语,血压达到了230,脉搏每分钟100,生命垂危。
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然而早年两次被捕入狱遭受的酷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以及过度的操劳早已经掏空了任弼时的身体。
尽管建国后到苏联治疗和休养过一段时间,任弼时的身体好了很多,他自己也觉得病都好了,但这种好需要多多的休息,而这一点恰恰是任弼时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他工作起来就会忘记时间,忘记休息,即便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劝他,他也会说
:“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任,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
尤其是抗美援朝刚刚开始,他有太多的会要开,有太多的文件要看,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他常常不顾医生的叮嘱工作到深夜,也因此,他的病情加重了,并迅速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
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来看望任弼时,半身瘫痪、不能言语的任弼时用唯一可以活动的一只手同昔日的战友们握手,像是感激大家对他的关怀,又像是一种告别。
10月27日中午12点,一直忙于组织抗美援朝战争的朱德终于有时间来看望任弼时,他急急忙忙走到床边,握住任弼时的手,大声喊
:“弼时呀,弼时呀,我来看你了。”
当时的任弼时已经陷入昏迷,听到朱德的话,他突然霍地一下子坐了起来,安神殡仪4000253450然而紧接着就又倒下了,再也没有醒过来。
10月27日12点36分,任弼时的心脏停止跳动,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年仅46岁。
他的离开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他的病逝是人们都不能接受的,谁也没有想到他病逝的如此突然。
要知道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任弼时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一起被选举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处于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五大书记。
五大书记中,年龄最小且唯一出生于20世纪初的就是任弼时,他比五大书记中年龄最大的朱德小了18岁,比毛泽东小了11岁,比刘少奇和周恩来小了6岁。
然而,就是占尽了年龄优势的任弼时,竟然是五大书记中最早病逝的,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层最早去世的革命者。
任弼时病逝后,毛主席决定以最高的规格来安排任弼时的丧事。
10月28日,以毛主席为首的242人组成了任弼时同志治丧委员会,全面负责任弼时同志的葬礼。
当天上午九点,在任弼时的住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彭真亲自进屋里抬任弼时的遗体,因着屋门很窄,四人小心翼翼的抬着任弼时的遗体往外走,走到屋门口的时候,几人都侧着身子,慢慢的挪动着,似乎是害怕惊动沉睡中的任弼时。
等他们走出屋门口,毛主席快步迎上去,伸手帮着走在前面的刘少奇和周恩来托起任弼时的遗体,使任弼时的遗体平稳的被抬到院子里。
等到任弼时的遗体入殓时,毛主席俯身深情的注视着这个昔日的老战友,那张脸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为他们过去曾并肩作战数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陌生是因为他闭着眼躺在那里对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了任何反应。
他静静的躺在那里,感知不到众人的悲痛,亦做不出任何的反应,但毛主席还是想要将这张陌生又熟悉的脸印在脑里、刻在心中。
很快,工作人员将一面鲜红的党旗捧过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彭真接过党旗,一人一个角展开轻轻盖在任弼时的遗体上。
时间很快到了9点半,毛主席最后看了任弼时一眼,缓缓挥动右手示意起灵,10名解放军战士将灵柩抬上灵车,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亲自执绋扶灵,将灵柩由任弼时寓所移往劳动人民文化宫灵堂。
灵堂已经提前开始布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来的花圈已经摆放好,花圈上是他们亲笔书写的悼词,其中毛主席的悼词是
: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灵堂布置完之后,吊唁活动开始,毛主席等17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民主人士前来吊唁,首都各机关和部队的干部、工人、学生、市民等6000多人参加了此次吊唁活动。
毛主席吊唁完后又专门慰问了任弼时的家属,他看着任弼时的几个孩子,握住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手,含泪叮嘱说
:
“一定要抚养好孩子们,让他们好好学习,长大继承他们父亲的遗志。”
而周总理面对着任弼时的孩子们更是掩面失声痛哭。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在为任弼时的逝世而悲痛。第二天依旧是吊唁的日子,首都各界人士4万多人以及各国驻华使节和使馆工作人员400余人前往文化宫吊唁任弼时。
吊唁活动结束之后是追悼会,10月30日上午,任弼时同志追悼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前的广场举行,有四万余人参加了此次追悼会。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追悼会上致悼词,对任弼时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任弼时同志做出的巨大贡献,号召中国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任弼时的遗志,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和中国人民的最后解放而努力奋斗。
追悼会结束之后,任弼时的灵柩要被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上午十点整起灵,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执绋。
灵柩从太庙殿灵堂离开劳动人民文化宫,经过天安门、西长安街、报子街、复兴门直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历时两个小时,在12点停灵八宝山革命公墓。
当然,当时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北京市革命公墓,北京市革命公墓筹建于1949年12月。
当时,考虑到北京地区被杀害的很多革命烈士仍草草掩埋于荒郊野外,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没有合适的安息之地,所以周总理提出在北京西郊筹建北京市革命公墓,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派人在北京西郊寻找合适的建墓地址,最终选择了八宝山南麓的一座护国寺禅林寺废址。
1950年7月,八宝山革命公墓破土动工,这是一个大工程,也因此,当任弼时病逝的时候,八宝山革命公墓刚开始兴建,墓区整体规划也还没有完成。
只能先临时为任弼时建一个临时墓地,让任弼时的灵柩浮厝在这个临时墓地,刘少奇和周恩来亲自扶着任弼时的灵柩,将其送入浮厝地已经打好的平整的坟台上安放好。
等安放完毕,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郭沫若、黄炎培等肃立在任弼时灵柩前默哀致敬,这是最后的告别。
任弼时在北京的葬礼算是基本完成,而各地悼念任弼时同志的活动还在进行中:
1950年10月30日上午,延安郊区枣园、杨家岭等地的人民在枣园礼堂举行追悼会;
1950年10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大礼堂举行了悼念任弼时的隆重集会;
1950年10月31日上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西安市人民政府广场举行沉痛悼念任弼时同志的万人大会;
1950年10月31日下午,华东暨上海各界在上海光明电影院举行任弼时同志追悼大会;
1950年10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大礼堂举行痛悼任弼时同志大会;
1950年10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西南局在西南军区礼堂举行任弼时同志追悼大会,等等。
中共中央西南局为任弼时举行的追悼大会上,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致悼词,这是建国后邓小平第一次为病逝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悼词。
他上台后,看着悼词,蠕动着双唇,却怎么也开不了口,竟然几分钟内都没能说出话来,等他开口的时候,语带哽咽,浑身弥漫着的悲痛影响着每一个与会的同志。
想到任弼时同志为国为民做出的贡献,想到如此年轻就病逝,大家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任弼时。
他一生为了革命而不停奔波,敌人的折磨和过度的操劳掏空了他的身体,他还没来得及看到祖国强大起来,还没能看到人民迎来的幸福生活,就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16岁参加革命,到46岁病逝,这30年时间里,他为国为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关于任弼时的一生,用叶剑英的评价就很是中肯:
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任弼时同志的葬礼结束之后,周总理就到了任弼时的临时墓地前,对罗瑞卿说
:“这里要派警卫守护。”
罗瑞卿想了一下,就准备派公安二师的一个排,不过周总理觉得用一个班就可以了,于是一个班的警卫被派来守护任弼时的临时墓地。
而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北角的半山坡上,任弼时真正的墓地已经在加紧建设中,到了1951年7月,任弼时的墓地落成。
7月18日,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任弼时同志的移灵仪式,任弼时的遗体正式葬入墓穴,洁白的汉白玉墓碑上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
:“任弼时同志之墓。”
任弼时墓是八宝山革命第一墓,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墓地。
当时在为任弼时建墓的过程中,周总理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即安葬对象、墓穴用地、规格大小、工程范围等,是不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硬性规定。
在周总理的过问下,1951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制定了《革命公墓暂行规则》,经审批后,该规则于1951年12月20日颁布,自此入葬八宝山革命公墓有了规范的规则,公墓内的所有墓地都没有超过规定的面积。
也因此,占地面积有300多平米的任弼时墓地成为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墓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