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幡在村民手中上下翻飞,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引来阵阵叫好声。 摄/本报记者 王海欣 白继开
正月十五下午,千军台庄户幡会正式鸣号起会。 摄/本报记者 王海欣 白继开
趣味十足的民俗演出也是幡会的重要内容。 摄/本报记者 王海欣 白继开
走会队伍在千军台村穿行,每一条巷子都要走到。
千军台村人潮涌动,村民、游客竞相争睹演出盛况。
古幡乐曲目代代相传,历史悠久。
小朋友也加入到表演队伍中。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千军台庄户幡会这项国家级非遗都是村民们的头等大事,大家齐聚一堂,走会祈福,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正月十五早上,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和庄户村的村民就开始装扮起来,描眉勾脸、整理旗幡,支起大锅、起火做饭。大伙这么忙,是在准备当天下午开始的千军台庄户幡会。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这项国家级非遗都是千军台和庄户村的头等大事。幡会的会头、会众和来自四方的游客齐聚一堂,走会祈福、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千军台村村民刘永明是人群中最忙的一个,十五一早,79岁的他就来到居委会,检查旗幡。看到早来的村民,刘永明挺高兴:“群里发信息,招呼参会的都早来,早扮三光,心里不慌嘛。”
不一会儿,活动室里挤满了人,刘永明安排、分派,众人各司其事,忙而不乱。为什么大伙都听他的?原来,他是千军台村会头,也就是组织者和带头人。换句话说,这幡会的门道,老刘门儿清。
“我们这幡会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以颂神祭神、祈福迎祥为主要内容。形式有幡旗展示和耍幡表演以及小车会、鼓乐等民俗演出。”说起幡会历史,刘永明难掩兴奋。
他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五前夕,千军台村、庄户村那些出嫁的女儿、离家在外的青年都会回家乡参加幡会活动,或举幡,或参加表演,或进行音乐伴奏。幡会已经成为两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祖先创业艰辛的追思,也是对自身古老文化的传承,这条自觉自愿形成的规矩,在仅有300多户的两个山村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可热闹了,尤其是走会,大伙都乐意看,用的音乐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古幡乐,有些曲目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濒危的、珍贵的民间音乐活化石。”
刘永明介绍,现存的曲牌有三十首,南京安神丧葬服务4000253450其中十一首为走会路上演奏的过街曲,十九首为祭祀和请神时演奏的。相比于音乐,更加壮观的当数走会。十五当天下午2点30分,千军台庄户幡会正式鸣号起会。20面幡旗、10余个表演会档、数百名参演人员,浩浩荡荡行进在山谷间,老刘走在最前面的人群中,手里提着锣。
每面幡旗都代表着一位降临的神仙。幡架高两丈,用粗壮的竹子做成,最上面插着松枝,下面是五棚伞,就是红、绿、白、黄、粉绸布做成的五个伞盖,中间的幡旗长一丈五,上面用堆绣绣出神像和神仙的名字。
人们抬着各面幡旗在千军台村穿行,每一条巷子都要走到。每家门前都摆一张桌子,上面有茶水、香烟、糖果、点心,大家随意取用,这是文会,专作布施。与此同时,地秧歌、吹奏班、吉祥班、大鼓等十多个会档穿插中间,这是武会,以表演为主,整个队列有300多人,巷子里围得水泄不通,过年热闹的氛围十足。
下午3点刚过,庄户村队伍来到千军台,两队在千军台村中央的空地舞台前集合了。
庄户村会头手持拨子旗,与刘永明举行“对旗”仪式。双方互道一声问候。原来,按照规矩,正月十五下午,庄户村先到千军台村,千军台为主会,庄户为客会;正月十六下午,千军台村再回访庄户村,主客会相调换。
傍晚5点多,忙了一天的刘永明总算进了家门,家人递过一杯茶,老人一仰脖喝了一大口。看得出,老刘累得不轻,可他没闲着,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明天大家早起,还在居委会聚齐。”
一旁的家人打趣说:“明天咱是客,可不还得赶早,不能让人家庄户村等急了!”
幡影鼓声里,山乡年味浓。
古幡在村民手中上下翻飞,引来阵阵叫好声。 摄/本报记者 王海欣 白继开
正月十五下午,千军台庄户幡会正式鸣号起会。 摄/本报记者 王海欣 白继开
趣味十足的民俗演出也是幡会的重要内容。 摄/本报记者 王海欣 白继开
走会队伍在千军台村穿行,每一条巷子都要走到。
千军台村人潮涌动,村民、游客竞相争睹演出盛况。
古幡乐曲目代代相传,历史悠久。
小朋友也加入到表演队伍中。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千军台庄户幡会这项国家级非遗都是村民们的头等大事,大家齐聚一堂,走会祈福,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正月十五早上,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和庄户村的村民就开始装扮起来,描眉勾脸、整理旗幡,支起大锅、起火做饭。大伙这么忙,是在准备当天下午开始的千军台庄户幡会。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这项国家级非遗都是千军台和庄户村的头等大事。幡会的会头、会众和来自四方的游客齐聚一堂,走会祈福、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千军台村村民刘永明是人群中最忙的一个,十五一早,79岁的他就来到居委会,检查旗幡。看到早来的村民,刘永明挺高兴:“群里发信息,招呼参会的都早来,早扮三光,心里不慌嘛。”
不一会儿,活动室里挤满了人,刘永明安排、分派,众人各司其事,忙而不乱。为什么大伙都听他的?原来,他是千军台村会头,也就是组织者和带头人。换句话说,这幡会的门道,老刘门儿清。
“我们这幡会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以颂神祭神、祈福迎祥为主要内容。形式有幡旗展示和耍幡表演以及小车会、鼓乐等民俗演出。”说起幡会历史,刘永明难掩兴奋。
他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五前夕,千军台村、庄户村那些出嫁的女儿、离家在外的青年都会回家乡参加幡会活动,或举幡,或参加表演,或进行音乐伴奏。幡会已经成为两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祖先创业艰辛的追思,也是对自身古老文化的传承,这条自觉自愿形成的规矩,在仅有300多户的两个山村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可热闹了,尤其是走会,大伙都乐意看,用的音乐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古幡乐,有些曲目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濒危的、珍贵的民间音乐活化石。”
刘永明介绍,现存的曲牌有三十首,其中十一首为走会路上演奏的过街曲,十九首为祭祀和请神时演奏的。相比于音乐,更加壮观的当数走会。十五当天下午2点30分,千军台庄户幡会正式鸣号起会。20面幡旗、10余个表演会档、数百名参演人员,浩浩荡荡行进在山谷间,老刘走在最前面的人群中,手里提着锣。
每面幡旗都代表着一位降临的神仙。幡架高两丈,用粗壮的竹子做成,最上面插着松枝,下面是五棚伞,就是红、绿、白、黄、粉绸布做成的五个伞盖,中间的幡旗长一丈五,上面用堆绣绣出神像和神仙的名字。
人们抬着各面幡旗在千军台村穿行,每一条巷子都要走到。每家门前都摆一张桌子,上面有茶水、香烟、糖果、点心,大家随意取用,这是文会,专作布施。与此同时,地秧歌、吹奏班、吉祥班、大鼓等十多个会档穿插中间,这是武会,以表演为主,整个队列有300多人,巷子里围得水泄不通,过年热闹的氛围十足。
下午3点刚过,庄户村队伍来到千军台,两队在千军台村中央的空地舞台前集合了。
庄户村会头手持拨子旗,与刘永明举行“对旗”仪式。双方互道一声问候。原来,按照规矩,正月十五下午,庄户村先到千军台村,千军台为主会,庄户为客会;正月十六下午,千军台村再回访庄户村,主客会相调换。
傍晚5点多,忙了一天的刘永明总算进了家门,家人递过一杯茶,老人一仰脖喝了一大口。看得出,老刘累得不轻,可他没闲着,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明天大家早起,还在居委会聚齐。”
一旁的家人打趣说:“明天咱是客,可不还得赶早,不能让人家庄户村等急了!”
幡影鼓声里,山乡年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