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陈刚:“树葬”父亲得到乡亲认可
央视国际 2007年04月15日 17:3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15日专电(记者 李云平)在内蒙古农村地区,老人去世后一般要被安葬在坟墓里,坟墓的“豪华”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旅行家陈刚在家乡安葬父亲时却与众不同地进行了“树葬”。尽管开始时遭到家人和亲属的反对,但经耐心解释,这种新的丧葬方式被乡亲们逐渐接受、认可。
陈刚现年40岁,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个农民家庭,从1993年至2000年徒步中国行程3万多公里,历经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访问了30多个少数民族,拍摄照片1万多张,记录了100多万字的考察笔记。
陈刚的父亲于去年12月被检查出胰腺癌晚期后,叮嘱子女们自己去世后在家乡的山坡上为他砌一顶砖瓦水泥结构的坟头,这样在村里显得有气派。陈刚虽不赞成这种做法,但为了安慰老父亲,只好沉住气不做声。等父亲说完后,他向父亲讲了自己1998年在四川省旅行采访刘志芳老太太让儿子“树葬”自己的故事。刘志芳老太太生前外出旅游了一趟,回家对儿子说:“好多地方都出现了水泥、砖瓦制成的坟墓,少则占去国土三五平方米,多则三五十平方米,甚至有的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占用三五百平方米,死人不应该侵占活人的土地资源。”刘志芳老人主张人死后应该实行“树葬”,也就是将骨灰深埋土中,上面栽上常青树。最终,按照刘志芳老人的嘱咐,儿子将她进行了“树葬”。
听了陈刚的讲述,老父亲若有所思地说:“这几年,国家反对砌豪华坟墓,让人们保护生态,植树造林,我应该学习学习刘志芳老太太的做法。”于是,父亲决定不让陈刚砌砖瓦结构的坟墓,安葬方式让陈刚自行安排。70岁的父亲于今年4月1日去世后,陈刚选择了一块荒地将父亲下葬,在坟地上栽了56棵杨树和柳树。
陈刚的做法曾遭到亲属和村民的非议,认为此举有伤风化、太不孝顺。但经过他的耐心解释,如今乡亲们逐渐开始接受、认可了“树葬”,认为这种方式既节约土地又环保。
陈刚说,“树葬”是一种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理想埋葬方式,但如果让人人都效仿,目前还不够现实。只要大家多尝试、多努力,肯定还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责编:王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