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96000殡葬服务热线工作现场
重庆市殡葬行业市内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调研学习
近日,南京丧葬4000253450市民政局举行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新闻发布会。今年清明节,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将通过举办网络微课堂、制作宣传橱窗、发放宣传单等方式,鼓励大家选择鲜花、电子香烛等方式祭扫,倡导文明节俭、绿色低碳的方式缅怀逝者、寄托哀思,传播文明殡葬新理念新风尚。
殡葬改革事关民生福祉,关乎社会文明,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更彰显对生者的关怀。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之以恒用心用情做好这项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寄予厚望的工作,全市各级民政及相关部门瞄准殡葬服务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推动殡葬综合改革,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优质服务举措,让殡葬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加有温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缕缕春风和浓浓暖意。
打造高技能殡葬人才队伍
促进殡葬行业服务升级
近日,重庆殡葬行业首个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王川殡仪服务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建立。充分发挥殡葬技能大师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作室研究开发了一整套殡葬信息化平台、数据化系统、遗体安全验证系统等。通过打造专业殡仪服务团队,在遗体处理、丧葬礼仪、客户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将推动殡葬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助推重庆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提升殡葬服务质量,把群众“身后事”办得更暖心。过去一年,市殡葬管理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殡葬服务业示范企业,按照国家职业技能知识对遗体火化师、遗体防腐整容师、殡仪服务员、公墓管理员等进行分期培训,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协助其申请行业领域大师工作室,打造殡葬服务业行业标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三家企业依托现有团队和优质服务资源,申请创建大师工作室,为殡葬行业健康发展储备坚实力量。
为加强殡葬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殡葬管理中心定期组织开展殡葬人才技能能力提升、公墓建设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殡葬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培训,指导重庆代表队赴南京参加2023年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2名选手获得全国三等奖,重庆代表队获团体三等奖,进一步提升了重庆殡葬工作在全国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
迭代升级96000殡葬服务热线
不断推进惠民殡葬发展
“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今年是96000重庆殡葬服务热线(以下简称“96000热线”)接线员佩佩与热线一起成长的七年。7年间,上万个热线电话,佩佩一个没漏,为市民提供业务办理、政策咨询、投诉处理等服务。
2025年也是96000热线开通第十年,作为全国第二条殡葬服务热线,西南地区首条殡葬服务热线,每一次耐心的解答、每一回贴心的抚慰,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传递着爱与希望。
“经过多年发展,96000热线话务量逐年递增,10年合计达到20万单。2023年96000热线实现了全市所有区县全覆盖,成为覆盖全市的殡葬业务咨询办理、殡葬改革宣传、殡葬行业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管理制度化、服务标准化、团队专业化,成功搭建起殡葬管理部门、殡葬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三方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渠道。”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96000热线为群众减免首次遗体运输费2827万元。通过迭代完善服务功能,热线还配备专职社工,以96000殡葬服务热线工作大厅为驻点,殡仪服务机构和社区为平台开展悲伤抚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展失独家庭关心关怀入户探访20户,累计宣传服务940人次,在移风易俗、倡导绿色殡葬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殡葬改革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殡葬改革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为民服务的初心。近年来我市高效推进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有效落实,在2023年民生实事69个公益性殡葬设施项目建设的基础上,2024年再次启动民生实事35个公益性殡葬设施项目建设;督促指导困难群众基本丧葬服务费减免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等惠民殡葬政策落实;殡葬服务管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
开展林墓复合利用试点
破解节地生态安葬用地瓶颈
走进位于万州区甘宁镇的“森林与墓”农村公益性公墓,墓园内看不到一块石材筑造的立式墓碑,大部分墓位采取卧碑的形式,隐藏在鲜花草丛中,与周围的园林绿化融为一体。
作为我市首个正式投入运营的林墓复合利用试点项目,该项目整合150亩林地资源,利用林下空间开发墓位,规划建设各类生态墓位4万个,采用竹节墓、花坛墓、草坪墓等多种节地生态葬式,探索林墓复合的节地生态安葬新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林木品质。
探索林地墓地复合利用,做到“墓隐于林,见林不见墓,见墓不惧墓”的浑然景观效果,是我市深化殡葬改革的创新举措。近年来,我市提出“城市公益性公墓区县全覆盖,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全覆盖”的总体建设目标,在不改变林地用途、有利于森林防火工作、保证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选址适宜的林地探索开展林地墓地复合利用试点。通过低效林改培、灌木林地植树造林等营林措施,使林墓之间形成绿意盎然的森林景观,全力破解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可用土地少、政策限制多、土地审批难等“用地瓶颈”,保障群众殡葬服务供给,达到节地生态的安葬效果。
瞄准殡葬服务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各地民政、规划、林业主动加强沟通衔接,民政部门按项目审批规定履行审批责任,规划部门做好专项规划选址要求核实和用地审批,林业部门指导编制林地改培抚育方案和做好林地调查核实确认,确保林墓复合利用试点项目不偏向不走样。截至目前,全市23个区县的44个城乡公益性公墓等殡葬设施项目已启动开展林墓复合利用建设试点,预计将提供近30万个墓位,节约用地150万平方米。
从“身后事”到“民生事”,从“伤心事”到“暖心事”,全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行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推进节地、生态、绿色的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惠民殡葬文明新风温暖着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