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出卖恩师陈仪,到台湾后终日情南京丧葬4000253450绪忧郁,54岁死在日本手术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05 13:18

原创 汤恩伯出卖恩师陈仪,南京丧葬4000253450到台湾后终日情绪忧郁,54岁死在日本手术台

2025-04-23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桂系李宗仁站出来主导国共和谈,被迫下野的蒋介石却躲在溪口老家,极尽破坏之能事。共产党方面尽管清楚国民党的和谈不过是一场假戏,但为了全国人民早日走出战争,还是答应了。只是在和谈之余,解放军抓紧做渡江的备战工作,而地下工作同志也没闲着,尽一切所能促进国民党内部进步人士起义。

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正是这样一位进步人士

,作为国民党元老的他,此时正为内战带给人民的灾难极为内疚,同时也对国民党的前途命运深为担忧。如果以陈仪当时的身份,如果直接投奔解放区,宣布支持共产党,必定也能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

但陈仪显然想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尽管他本人手上没有兵权,但他有一个手握重兵的学生,那就是汤恩伯。

对于汤恩伯这个人,更多人初次听到他的名字,可能是在毛主席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的著作里,多次提到了“战犯汤恩伯”。当时,汤恩伯正是新华社在早先时候公布的国民党43名战犯之一。此外,汤恩伯因为抗战期间在河南横征暴敛,被当地老百姓深恶痛绝,“水旱蝗汤”也因此为大家所熟知。

但不管名声如何,汤恩伯当时还是手握重兵,是蒋介石最信得过的三员宠将之一(另外两位是陈诚跟胡宗南),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掌管长江下游防线和东南富庶地区。更重要的是,陈仪对汤恩伯恩重如山。早在1925年,名不见经传的汤恩伯想要投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得不到国内军阀或官僚的推荐时,时任浙军第一师师长的陈仪不仅帮他搞到了介绍信,还出钱资助他的学费。

汤恩伯受到陈仪如此厚遇,不禁感激涕零,当场跪拜于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乃陈公也。学生愿拜您为恩师,生死与共。”继而又认陈仪为父。

不久后,陈仪还将自己才貌双全的外甥女黄竞白许配给汤恩伯。为了铭记陈仪对自己的恩情,汤恩伯还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克勤”改成了“恩伯”。

当汤恩伯学成归来后,又是陈仪将他推荐到南京蒋介石的总司令部任参谋和作战科长。陈仪跟蒋介石曾在日本做过同学,又是浙江人,深得老蒋信任,汤恩伯也因此平步青云。

在国民党军界,汤恩伯的资历较浅,结识蒋介石也比较晚,但官职却上升很快,仅仅四年就升到了中将师长。

之后一路官运亨通,成为国民党内部炙手可热的高级将领,而这一切都少不了陈仪的知遇之恩。正因为两人之间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陈仪才不顾旁人劝说,坚持要尝试策动汤恩伯起义。

为此,陈仪派外甥丁名楠给汤恩伯送去一封自己的亲笔信:

恩伯弟台如握:

兹丁名楠来沪,面陈一切,请与洽谈。再旧属胡邦宪,拟来晋谒,请予延见。至胡君经历,嘱由名楠奉告,并希台洽为荷。顺颂刻安仪手启。再为办事顺利计,请由弟处予丁名楠以秘书名义。

汤恩伯看完信后,丁名楠说:“胡邦宪在福建、台湾做过事,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深受二舅(陈仪)的赏识和器重。他是毛泽东派来的代表,现在杭州,想来见汤司令。”汤恩伯听了后,没有丝毫意外和惊讶之色,说:“欢迎胡先生来见,随时都可以。”接着还装作一副委屈的样子,发牢骚说:“共产党的电台大骂我是战犯呢!”他又告诉丁名楠:“同意你当我的秘书,派令不日即可下发。”

看上去似乎一切顺利,汤恩伯并没有拒绝

。当时正值农历春节前后,陈仪顾忙于筹划起义大事,不上欢度新年。但为了不遭致猜疑,陈仪还是按照礼节到溪口给蒋介石拜年。在与蒋介石的交谈中,陈仪表示希望和谈能够取得成功,谈着谈着又建议蒋介石能够出国一游。这话可以说是触及蒋介石的痛处了,他当下就拉长脸,很不高兴地说:“此事体大,容以后从长计议吧。”接着,蒋介石又严厉斥责陈仪不该听李宗仁的话,在浙江释放政治犯。

待陈仪一走,蒋介石便给时任行政院院长何应钦打电话,指示何在行政院下一次开会时提议浙江省主席陈仪辞职。在陈仪办理移交的前一天晚上,蒋介石仍不放心,让俞济时请陈仪办完移交后到溪口一趟。陈仪自然没有必要再去溪口了,只是他的推脱却加重了蒋介石的怀疑,

他气愤地对儿子蒋经国说:“哼!做贼心虚!他不敢来见我,我可不放过他……”

此时的陈仪将全部希望放在汤恩伯身上,而惯于投机钻营的汤恩伯却仍在观望。作为常年在前线带兵的将领,汤恩伯深知国民党精锐部队已经被消灭殆尽,所剩部队虽然数量仍不少,但早已如惊弓之鸟,已无战斗力可言。陈仪与共产党地下组织挂上钩,保证起义后取消战犯名义,安排相当职位,条件应该说是相当优厚的。只是汤恩伯仍持有怀疑,这些仅仅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保证,说话能算数么?

与此相对的是,蒋介石在引退前授予汤恩伯总览京沪杭地区守备要职,将守卫东南半壁河山的重任托付给了他,后来又拨付20万两黄金作为军费,说明老头子对他还是信任和器重的。思前想后,汤恩伯心里的天平逐渐倾向了跟蒋介石走到底。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促使汤恩伯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汤恩伯原本将陈仪的亲笔信小心翼翼地锁在抽屉里,突然有一天却发现信有被人翻阅过的痕迹,这让他顿时吓得直冒冷汗。汤恩伯知道,除了蒋介石安插在身边的军统特务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这样的能耐。此时的他开始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担忧,环顾左右都是蒋介石安置的特务,即便自己手下几十万大军,恐怕也难脱身。

在汤恩伯看来,要想摆脱杀身之祸,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陈仪,保全自己。

尽管汤恩伯曾有过迟疑,但很快就咬咬牙,主动找到特务头子毛森,交待陈仪“逼迫”他“投共”的事。

其实汤恩伯锁起来的那封信,就是毛森的妻子,在汤部当秘书的胡德珍利用工作之便偷看的。但毛森仍故作惊讶,问汤恩伯有没有告诉过别人,得到汤否定的答案后,毛森仍试探说:“你不理他就算了,让他光棍一个投共去。”汤恩伯自然熟知这一套,立马表现出极为愤怒。

经过一番商议后,毛森请毛人凤立即向蒋介石报告,并将陈仪的亲笔信,连同陈仪亲笔开列的几项条件,全部影印,原件送蒋介石,影印本送给南京的何应钦。汤恩伯当面向毛人凤详述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他去溪口禀报蒋介石。最后,汤恩伯说:

“务请毛先生向委座求情,请委座念及陈仪和我一生关系亲密,保全陈仪一命,这是我的唯一要求。我决心对委座尽忠到底,与共军决一死战,并尽快将物资抢运去台湾。”

地下党侦知汤恩伯已经告密,胡邦宪冒着被捕的风险,亲自到杭州面见陈仪,通报情况。但陈仪经过慎重考虑后,仍?不相信汤恩伯?会出卖自己,他说道:

“我与汤恩伯相识34年了,他不会负我的!他和我的关系,你们是知道的,他简直就像是我的亲儿子

。反蒋,是他先和我提出来的,不止和我谈过一次。他和我关系这样深,如果不赞成,完全可以直接向我建议停止这一活动,何必出卖我呢?”

不管陈仪如何不相信,汤恩伯已经把他出卖了。蒋介石从溪口给汤恩伯打了一个电话,让他解释那封信的事。原本就有些结巴的汤恩伯更加结巴了,

“报、报告领袖,因因因为这这这……”

说了半天才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并表示自己拥蒋到底,绝无异志,同时希望蒋介石能保陈仪一命。但蒋介石听完解释,只是冷冷地说:“好,那么陈公洽(仪)一到上海,你就把他扣下来吧!”说完便挂了电话。

陈仪的一举一动全在蒋介石的监视之下,当他离开杭州前往上海后,蒋介石的电话又打到了汤恩伯处,要求他部署抓捕。汤恩伯前去拜访陈仪,陈仪质问他为什么没有按照约定的去做,又责备他太热衷于功名利禄了。汤恩伯只是唯唯诺诺地说:“实在是戒备太严,戒备太严了。”陈仪又对汤恩伯做了一番劝说,但汤恩伯垂首不语,汗如雨下。

从汤恩伯的反应中,

陈仪有点心生怀疑,问:“你是不是把我的信给他看了?”汤恩伯当即抱住陈仪的大腿,痛哭

道:“别骂我!别怪我!有人已经知道我们之间的事啦!不知他知不知道。恩师要保重身体!”陈仪一惊,忙问:“他已经知道了?”汤恩伯摇摇头:“这,这个我真的不……不清楚。”陈仪长叹一声:“恩伯,如果他真的知道,那么是我害了你!”此时的陈仪,仍没有怀疑汤恩伯,反而为他这个如亲儿子一般的弟子担心。

然而就在第二天,国民党的密探们便带着汤恩伯亲笔签署的逮捕令到了陈仪住处。陈仪坐在沙发上,冷冷地说:“是汤司令要逮捕我,要他自己来捉我,不关你们的事!”汤恩伯当然无颜再见陈仪了。尽管陈仪一再坚持,

“你们可以在这里把我枪毙!我不能走!除非汤司令亲自来抓我!”

但密探们早已秉承汤恩伯的意见,“陈先生如果不走,我们可以用任何方法请陈先生启程。”在满屋子五大三粗的密探面前,已经66岁的陈仪自然是无力反抗的。

蒋介石原本授意将陈仪带到溪口去,但由于陈仪再三坚持不去,汤恩伯便向老蒋哀求,把陈仪押到了毛人凤的大本营衢州。汤恩伯让陈仪住在自己位于衢州的小洋房里,安排两名听差供他差遣,以算作自己忘恩负义行为的一种弥补。

出卖陈仪后,汤恩伯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连连赞誉他忠于领袖,大义灭亲,并在丢掉南京后仍对他委以重任。全国解放前夕,汤恩伯在上海负隅顽抗,抢运金银到台湾,并在撤退前疯狂杀害政治犯。上海丢掉后,汤恩伯又被任命为福建省主席,在厦门、金门顽抗,最终落荒而逃,逃到了台湾。

只是,蒋介石并没有如他所愿,保全陈仪一命。1950年4月,陈仪被押解到台湾,后来被囚禁于基隆。1950年5月,蒋介石以匪谍案,指示台湾军事法庭判处陈仪死刑。6月18日清晨5时许,

陈仪于台北市马场町刑场被枪决

汤恩伯得知陈仪的死讯后,大哭一场,在家中设立灵堂,跪拜祭奠,以求心灵安慰

。但蒋介石知道后召见了他,训斥道:“陈仪依法处置,死有余辜,你还哭什么!听说你在家为陈设灵堂,回去以后赶快撤掉!”汤恩伯回到家里后,含悲忍泪,拆除了灵牌。而

在陈仪死后,汤恩伯在台湾军政界背上了“卖师求荣”的恶名,朋友们与他往来也少了。

除此之外,在大陆风光一时的汤恩伯退到台湾后,很快就失去了蒋介石父子的信任,很快就只剩下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职。他备受排挤打击,思想包袱十分沉重,身体也一天天消瘦。汤恩伯原本就有严重的胃病,因为精神低落,情绪忧郁,他的胃病很快就复发了,医生诊断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癌,建议他到美国去治疗。

汤恩伯向蒋介石申请出国治病,但老蒋却冷嘲热讽地说:“有大过的人,还想去国外治病,浪费国币!”让他就地医治。后来,汤恩伯病情加重,才获准到日本治疗。

在日本,汤恩伯做了三次手术。1954年5月,汤恩伯在庆应大学医学院进行了最后一次手术,手术刀没能留住他的性命。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汤恩伯因失血过多,死在了手术台上。据目击者说,汤恩伯死前痛苦不堪,虽然上了麻药,但似乎无效,他在手术台上哀嚎不止,拼死挣扎。医生用力按住,直到力竭而亡,年仅54岁。

蒋介石得知汤恩伯的死讯,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死了也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