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火:琐罗亚斯[殡葬一条龙] 南京殡葬-15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德文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26 14:06

撰文、供图 /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翻译 / 丁洁雯

琐罗亚斯德文化之前

伊朗-印度双生子

印度作家泰戈尔曾经这样写道:“印度-伊朗人如大河汤汤,[殡葬一条龙] 南京殡葬-15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在历史黎明的混沌时刻,他们在一片现已被人们遗忘的土地上展开了游牧生涯。最终他们分成了两股流动的力量,一股在兴都库什山的西部落下脚跟,另一股涌入了印度平原……”

泰戈尔的这段话,讲的是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来自中亚的印度-伊朗移民就已经开始进入印度河谷和伊朗高原。

古老伊朗宗教的某些特征与印度吠陀宗教的某些特征极为相似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都拥有由祭司主持的宗教献祭仪式、神圣经典(分别是伊朗的阿维斯塔和印度的吠陀)、关于宇宙和世界秩序的启示(分别是阿维斯塔中的“正道”asha和吠陀中的“犁多”rta)以及善与恶的基本理论。

琐罗亚斯德教

的神圣经典

尽管关于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查拉图斯特拉的生平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他的教诲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保存了下来。直到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年~651年)这些教诲才最终以文本的形式有意识地记载下来,形成以阿维斯塔语写就的阿维斯塔之书。但是,阿维斯塔语在它的构成的所有层面,除了祭司之外无人能解,[直营服务中心] 殡葬-20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也因此失传。

阿维斯塔之书包括“迦特”(Gatha)——以短文形式呈现的充满灵感的话语,由查拉图斯特拉献给至高之神阿胡拉·马兹达,表达了他所认识到的真理和哲学思考。

亚斯纳(Yasna)也是阿维斯塔的一个部分,主要描述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的祭祀礼仪,传统的亚斯纳文本可分成伊朗和印度两个基本部分。其中一个重要文本可以追溯到公元1556年,现藏于大英图书馆。阿维斯塔手稿常常附带有巴列维语或中古波斯语(萨珊王朝的语言)的翻译和评论。现存最为古老的阿维斯塔-巴列维语文本之一被称为“J2”,大约制于1323年。

伟大的萨珊语阿维斯塔文本是琐罗亚斯德教最后的神圣经典,由21个部分组成,它们都来自于口头传承,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阿维斯塔文本及其注释后来在伊朗被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土耳其人的几次侵袭中严重损毁。

火 庙 祭 祀 

由于古代的琐罗亚斯德教包括对火、水和神的祭祀,这些仪式部分成为祭司举行祭拜仪式的内容。过去,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一天24小时有五次祈祷时间,通常是面对光源。这些光源可以是灶台中的火或者是房屋中持续亮着的灯,也可以是太阳或者月亮,因为火代表着真理和光明。

琐罗亚斯德教教徒进入火庙时有很多仪式。在进入之前,教徒们要先盖住他们的头,然后进入清洁区域洗脸和手,戴上仪式圣腰带,腰带上系上了仪式结,这些腰带是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从10到12岁之间入教后开始佩戴的。在进入祈祷大厅之前,教徒们会买一些檀香,然后点燃油灯,为进入祭祀房间做好准备。

檀香在祭司的辅助下,供奉给火,祭司是唯一允许进入供火房间内厅的人。在这之后,教徒们才开始朝拜,背诵经文,或者按照放在房间当中的罗马文、波斯文或古吉拉特文经文念诵起来。

教徒还向水神阿班(Aban)表示尊敬,他们会到为火庙提供仪式用水的井边。信仰的“内在”仪式,比如亚斯纳,通常由祭司在火庙的崇拜仪式中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