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处理光绪的后事,[殡葬一条龙] 南京殡葬-15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下午删改遗诏穿上了寿衣
2025-05-20 13:43
发布于:天津市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大清帝国的皇帝光绪突然驾崩。虽然慈禧年事已高,已74岁且身体欠佳,但她依然保持着清晰的头脑。得知光绪去世后,她立即开始着手安排光绪的“后事”。在随后的两天里,她发布了5道重要的诏令。这些旨意的背后,隐藏着慈禧精心设下的连环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道旨意所透露的玄机。
一、头一道旨意
光绪死后的当天,慈禧便接连下了三道懿旨,其中第一道写道:
“朕钦奉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起接到这一旨意时,醇王府的混乱景象。当时,旨意还没念完,醇王载沣的母亲便昏倒在地,家中一片手忙脚乱,求医的求医,灌水的灌水,孩子们的哭闹声此起彼伏,局面一度混乱如菜市场。无论是载沣的母亲,还是载沣本人,都不愿意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溥仪自己也因为年幼而哭闹不止,谁也哄不住。最终,载沣夫妇无奈将溥仪抱进了宫中。
这时,或许有人会疑问,既然要让溥仪登基为帝,为什么他们反而如此不情愿?原因很简单,[直营服务中心] 殡葬-20分钟上门- [好评推荐]4000253450他们目睹了光绪皇帝的悲惨命运,而溥仪年仅三岁,成为皇帝无疑只是当一个傀儡,难以享受真正的权力。再者,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作为清朝皇室的重要成员,也许会认为自己若能当权,反而比让溥仪成为皇帝更有保障。而且,清朝的末日似乎已经注定,谁会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亡国之君呢?
二、第二道旨意
第二道懿旨写道:
“朕钦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这一道旨意解释了为什么选择溥仪作为继位的皇帝。慈禧选择溥仪,一方面是因为他拥有合适的血统。溥仪的祖父醇亲王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亲弟,而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则是慈禧的宠臣荣禄的女儿。溥仪的父亲载沣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外甥。可以说,溥仪身上融合了清朝皇室的血脉与慈禧一家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慈禧的选择不仅是出于家族的考虑,还包含了政治上的深思熟虑。选择一个有血统背景的继承人,便于继续巩固她的统治地位。实际上,慈禧通过溥仪把权力间接交给了载沣。曾有官员建议不如直接立载沣为皇帝,但最终选择了让溥仪登基,以便让载沣继续掌控政权。这一决策看似对外宣布了皇位的传承,但实际操作中,慈禧仍然是在幕后掌控大权。
三、第三道旨意
第三道懿旨内容为: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这一旨意表面上看是处理继位问题,实际则为慈禧下一步的权力布局做了铺垫。溥仪年纪太小,不能直接处理国家事务,所以让载沣继续监国,掌控一切军国政事。这意味着,虽然光绪死后慈禧立了溥仪为帝,但实际的权力仍在载沣手中,慈禧依然牢牢把控政局。
这个决定不仅表明慈禧深知当时清朝已处于危急之际,也显示出她对权力的强烈渴望。实际上,这一系列的决策表明,慈禧不仅在安排后继者,更是在确保自己的政治位置不会受到威胁。
四、临终两道旨意
随着光绪的死,慈禧的健康急剧恶化。她病重的第二天,发布了两道临终旨意:
第一道:
“朕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各部院会议具奏。”
第二道:
“朕钦奉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有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这两道旨意显示出,慈禧在临终时终于决定将所有实际权力交给了载沣。虽然她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但她依然希望通过这两道旨意确保自己去世后的政权交接有序。然而,慈禧的临终决定充满了讽刺,因为她一直强调“太后不参政”,而在临终时,她却把所有的权力交给了摄政王载沣。
最终,慈禧在临终时的两道旨意,为她长达48年的实际统治画上了句号。尽管她深知清朝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她依然未能放下权力。这一系列的旨意,不仅彰显了慈禧的权谋手段,也让后世看清了她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掌控了大清的最后岁月。
慈禧的策略无疑是深思熟虑的,但她选择的摄政王载沣,最终也未能守住清朝的命运,三年后他辞去职务,回家抚养子女,而清朝也在之后的岁月中迅速走向灭亡。若慈禧泉下有知,或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无论如何,她的故事却永远定格在了中国历史的这一段沉痛篇章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