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生态葬遭遇三道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9 14:59

原标题:新兴生态葬遭遇三道坎

  新华网太原4月7日电(记者王井怀)新兴生态葬遭遇三道坎:逝者家属的“厚葬观”、社会对殡葬业的“躲避观”、陵园单位推行生态葬的“唯葬礼观”。专家表示,这些传统观念不除,新兴生态葬将难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4月2日,太原市永安陵园为36位逝者举行花坛葬仪式。“尽管免费下葬,大部分人们还是不接受这种新式葬法。”永安陵园负责人张红飞说,“36位逝者中有22位是无主骨灰,只有14位是家属同意的。”

  永安陵园是山西较早推行生态葬的公墓。上世纪九十年代该陵园便推行树葬,去年又增加壁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但是,人们对生态葬认可度并不高。近20年时间内只有约400人选择树葬,100多人选择壁葬或花坛葬。与之相比,永安陵园每年下葬1000多位逝者。

  太原市殡葬管理中心主任郭永红说,各种新兴生态葬法普遍遇冷。太原市平均每年生态葬数量只占到火化人数的1%左右。

  生态葬遭遇的第一道坎是家属的“厚葬观”。张红飞说,许多人认为不给老人风光下葬就是“不孝”,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人们对生态葬的态度。

  即便老人赞成生态葬,儿女也不同意。2日,年过八旬的山西老人刘元堂参加妻子哥哥的花坛葬葬礼。刘元堂老人说:“生态葬绿色环保,挺好。但对我的身后事子女们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么办。”

  社会对殡葬业的“躲避观”妨碍了生态葬的宣传。“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生态葬不好宣传。”太原市仙居园公墓策划部主任王海艳说,现在社会上对丧葬还比较忌讳,只能在清明节前几天做些小范围宣传,平时花多少钱媒体也不会做。

  陵园部门的“唯葬礼观”也不利于人们接受生态葬。记者走访发现,各个陵园对生态葬的下葬仪式特别重视。肃穆的音乐中一身黑装的工作人员扶棺走进葬区,然后下葬、献花、鞠躬。葬礼庄重而肃穆。然而生态葬对家人悼念需求重视不够。大多生态葬只是简单刻上逝者的名字,甚至出现“三不留”(不留碑、不留灰、不留名)的生态安葬,多年后逝者家属凭吊时很难找到明显的标志。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说,传统墓地不仅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更是后人寄托哀思的场所。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新兴葬法满足不了这方面的精神寄托,人们难以接受。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多做日常性殡葬公益宣传,这样既可以打破人们的“厚葬”观念,还能改变整个社会对丧葬的固有看法,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破除迷信,接受殡葬新方式。

  常嗣新认为,“要创新生态葬新方式,满足人们对逝者纪念的诉求。比如,可以将骨灰放置到逝者的半身雕塑中,既节省土地,还能让后人寄托哀思。”

(来源:新华网)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

手机人民网

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

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人民智作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