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8 22:50

清明将至,山东省民政厅日前通报了全省殡葬工作相关情况。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完成公益性公墓规划编制任务。在省级层面,省民政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全省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将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推行林地墓地复合利用模式,破解用地难题。在山东,惠民殡葬、绿色殡葬、文明殡葬发展迅速,智慧殡葬管理服务手段不断得到强化,殡葬改革工作新机制正全面构建。◎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清明祭扫倡导绿色祭奠

丧事减免生态奖补
        让群众省钱省事省心

2018年起,全省对所有区域所有居民实行“遗体火化、运输、冷藏和一年骨灰存放”四项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政策,平均每件丧事减免1000多元。特别是临沂等市,实行公益性公墓在内的身后事全免政策,人均减免3000元以上。济南、青岛等多地殡仪馆开通一“键”式服务,一个电话解决亲人身后事。嘉祥县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丧事代办员制度,免费为群众办理丧事,防止丧事大操大办等问题。

如今,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现代文明生态安葬方式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对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市民,全省各地普遍出台了生态安葬奖补政策,逝者家属可获1000-6000元补贴。这对很多人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慰藉。

规划先行
        16市完成公益性公墓规划编制

公益性公墓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公民提供安葬(安放)骨灰的社会福利设施。山东省民政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全省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将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推行林地墓地复合利用模式,破解用地难题。目前,全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完成公益性公墓规划编制任务。

威海市率先在全省出台《威海市殡葬设施布局建设规划(2020-2035年)》,并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生态化、园林化为标准,建成全覆盖、多类型的生态安葬设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生态可持续原则,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安葬设施建设经验做法,梳理总结《10种节地生态安葬模式案例汇编》,指导各地根据村情地貌合理选择深埋不留坟头、树葬公墓林、卧碑葬、花坛葬、骨灰堂、壁葬等节地生态建设模式,着力满足群众基本安葬需求。在平原地区,倡导深埋不留坟头,推广建设节地型骨灰堂、“地宫式”陵园、不立碑或卧碑的小公墓;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利用荒山荒坡,结合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推广建设新型生态树葬公墓林,鼓励骨灰深埋不立碑或壁葬等方式。 

近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4亿元对各地公益性公墓建设给予奖补。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市级公益性公墓20处,县级公益性公墓159处,镇村级公益性公墓7507处。肥城市积极推广林地、草地和墓地复合利用模式,实现生态公墓全覆盖。通过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为全省节约了大量的土地,为群众节省了大量的治丧费用。比如,近3年仅临沂市累计为全市群众节省费用近40亿元,节约土地8000多亩。

倡导厚养礼葬
        文明殡葬深入人心

去年以来,全省各地以戏曲、抖音、快手、微视频、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沂水殡葬改革话剧《樱桃崮下》在北京、济南、临沂等多地组织巡演57场,观众2万余人,受到一致好评。

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把红白理事会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切入点和抓手,在广大农村全面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有效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把婚丧办理流程和服务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广大村民自觉遵循。

同时,指导各地制定《农村红白事指导标准》,尊重群众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引导群众树立节俭肃穆文明新风。通过总结推广莱芜等地“建立红白理事会促进移风易俗”经验做法,推动全省建立了8.6万个红白理事会,实现所有村(居)全覆盖。各地因势利导,新经验新做法层出不穷。沂水县出台《文明殡葬规程》,推进殡葬服务人文化、礼仪化、规范化;巨野通过“全民大讨论”推行丧事俭办“一碗菜”,阳信县推行村委会与丧主家属签订“五不准承诺书”,肥城市建立移风易俗“文明银行”积分制、沂水“追思会”等经验做法受到群众一致认可,全社会形成积极支持参与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生动局面。

智慧殡葬迈出步伐
        推出全省“云祭扫”平台

聚焦殡葬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山东开发升级“殡葬管理信息平台”,全省殡葬服务机构实现火化、骨灰寄存、安葬、祭扫等全业务流程在线办理,完善了殡葬档案管理体系,各级民政部门可以实时了解业务信息数据,及时指导监管,着力打造阳光殡葬。通过平台实现与殡葬服务单位条码管理、设备监控系统等自建系统数据对接,对冷藏、告别、火化等殡葬设备自动化控制,初步实现互联网与物联网融合。

我省建立了清明祭扫监控管理系统,目前115个殡葬服务机构视频监控系统与省殡葬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联网,可实时了解殡葬服务机构祭扫人群状况。全省建立了殡葬信息数据库,实现火化数据与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等数据实时比对;通过省政府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与公安、人社、住建等多部门信息实时共享。

近年来,山东省开发升级多个丧葬信息网络平台,从事务办理到丧葬服务单位监管,实现了多方位数字化管理。今年清明节前,省民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开发了“山东省移风易俗资讯云平台”,为群众提供预约祭扫、代为祭扫等服务,着力满足疫情期间群众祭扫需求。

保障有序祭扫
        今年山东祭扫周期延长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传统节日,市民祭扫需求旺盛。按照以往经验,清明节祭扫期间,全省有超过250万祭扫人群。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有序祭扫,各地积极开展削峰、错峰、限流引导,延长祭扫周期,将殡葬服务机构集中提供祭扫服务时间确定为3月25日到4月11日,指导规模较大的殡仪馆、公墓或骨灰堂增设服务网点、便民窗口和祭扫专区,在高峰日实行预约祭扫,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建立全省清明祭扫监控系统,实时掌握重点殡葬服务机构祭扫动态。加强与公安等部门沟通配合,做好祭扫场所及周边范围的人员分流、交通疏导、祭祀用品管理等工作,加强现场祭扫秩序管控。会同省委宣传部和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开展清明祭扫志愿服务活动,协助现场秩序维持、文明祭扫宣传,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