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气象部门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汛期气象服务首位,坚持防汛“一盘棋”思想,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防御转变,将灾害性天气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建立覆盖灾害全链条的服务理念
◇实践中,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相结合,让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加具体,为应急响应留足提前量
◇目前,气象部门递进式服务机制已融入地方防汛指挥调度、基层巡查防守、避险转移的各个环节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以来,我国天气异常复杂,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各类灾害多点散发、多灾并发,尤其是京津冀和东北地区极端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全国多地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仍然高发,不可掉以轻心。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精准预警响应,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强化预警指向性,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落实应急预案行动措施,把握工作主动权。
“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安全度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气象部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汛情依然复杂严峻
《瞭望》:从气象角度分析,当前汛情总体情况如何?
陈振林:目前,我国还处于主汛期。预测9月份,我国东部主要有南北两个多雨区,北方多雨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到东北大部,南方多雨区位于华中南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预计有4个至5个热带气旋生成,接近常年同期(4.9个),其中1个至2个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接近常年同期(1.8个)。
面对严峻形势,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最不利的情况,做最充足的准备,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充分发挥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效用,高度警惕局地暴雨天气以及前期降水叠加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
一是聚焦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好防汛减灾气象服务。
各级气象部门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汛期气象服务首位,坚持防汛“一盘棋”思想,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持续聚焦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加强雨情汛情研判与影响评估,及时启动、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果断开展“叫应”,第一时间将重要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告知党委、政府,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研判决策的参谋和助手,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
二是聚焦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细重点行业气象服务。
目前,全国各地依然面临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可能多发强发态势,各级气象部门将重点关注流域汛情、抢险救灾和后续降雨对次生灾害的叠加效应,加强与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动互动,为防汛救灾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同时,气象部门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做好面向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及重大工程的气象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保驾护航。
在能源保供方面,将开展迎峰度夏、重大能源基地、重要输电通道等精细气象服务;在交通保畅方面,将围绕大雾、强降雨、强对流等汛期交通高影响天气,开展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服务好交通强国建设;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将面向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及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把气象服务融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聚焦粮食安全稳定生产,做实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今年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高,各级气象部门将立足抗灾夺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力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针对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农田渍涝、病虫害等,将加强技术研究,细化服务方案,提早发布风险预警,提供全链条、精细化、定制式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技术、作物模型等业务应用,完善农业遥感监测评估业务。
此外,为保障粮食安全,气象部门将推动高标准农田气象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深入研究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推进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适应性研究,开展玉米、水稻制种农业气候区划关键技术研发,为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和风险防范提供气象支撑。
做好递进式气象服务
《瞭望》:气象服务更好融入防灾减灾救灾整体链条的关键是什么?
陈振林: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呈现出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防范化解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挑战,必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高经济社会抵御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韧性。
递进式气象服务,是围绕气象灾害的演进发生的不同阶段,按照不同需求供给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并在这一过程中分级别、分区域精细化调动部门应急联动和社会力量,让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能快速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行动力。实践证明,紧跟气象节拍高效联动,灾害应对就能更加有效。
天气预报是预测性科学,时效越长不确定性越大。用好气象服务特别是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更好融入防灾减灾救灾整体链条的精髓,在于量体裁衣把握好“不同阶段”和“不同节奏”。
抓住“关键少数”。跨前一步、贴身服务、大胆发声,突出做好向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信息报送、决策服务和“叫应”工作,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及时有效凝聚社会力量防范应对气象灾害风险,使预报预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做到“因地制宜”。我国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不同时段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共通性”不强,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防御转变,将灾害性天气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建立覆盖灾害全链条的服务理念。坚持长、中、短期预报相结合,监测跟踪和预报预警相统一,以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具针对性的产品,一次又一次缩小预报预警的“包围圈”。
缩短从“预警”到“行动”的时间
《瞭望》: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怎样嵌入地方运行与治理架构?
陈振林:确保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与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节奏高度“契合”,坚持全系统观念、全过程治理和全方位联动,是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背后的深层逻辑。模式的优势在于高位推动,深度融入地方应急响应机制与城市治理体系。
今年,中国气象局着重推进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通过构建纵向提醒、横向协同的应急联动体系,进一步打通基层“预警”到“行动”的梗阻,推动气象信息成为精准调度防汛救灾的有效指引。
一是高位推动,让递进式气象服务更有效能。
推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8个地(市)政府印发文件,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预警响应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快速响应部署、相关行业依规停工停产停课、社会公众主动防灾避灾的科学、高效、快速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体系。
实践中,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相结合,让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加具体,为应急响应留足提前量。
国家防总还将部分省份探索开展的“631”递进式服务机制(6小时省级风险预警、3小时市级风险通报、1小时县级风险叫应)列为地方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推广。
二是全面融入,让递进式气象服务更接地气。
汲取基层经验,在全国推广递进式服务机制,强化“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全链条服务,充分应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锁定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服务时效由远及近、空间不断精准,为地方政府组织应急资源、力量统筹和人员配备调度打出提前量。
目前,气象部门递进式服务机制已融入地方防汛指挥调度、基层巡查防守、避险转移的各个环节。一些地方基于基层防灾减灾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制定了“1262”递进式服务机制(12小时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6小时提前预置救援力量、2小时提前转移人员)。
三是强化联动,充分发挥递进式气象服务实效。
注重国家层面风险提示。中国气象局将决策服务信息上报后,国务院总值班室根据风险提示和建议,及时转发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调度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注重部门层面研判指导。中国气象局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8个部委开展联合会商、联合预警、联合发文,密切跟踪灾害性天气演变,强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灾害防御指导。
注重基层强化落实。明确台风、暴雨等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发布和“叫应”后人员转移、停工停课以及应急救援刚性约束措施,推动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转化为基层防灾减灾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在台风“杜苏芮”及其残余环流影响期间(7月26日至8月2日),福建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0个县级气象部门开展了暴雨预警递进式气象服务,为群众防灾避险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