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中毒”了?
春节返工第一天,南京白事服务网不少人的朋友圈就被一张海报刷了屏:一款名为“中读”的知识类App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原价368元的年卡,以68元价格打包价出售。另外,每邀请一位好友加入,便可获得34元奖励金,邀请2个人,就能免费获得该卡。
你很大概率没听说过中读App,但你肯定知道《三联生活周刊》这本老牌杂志。中读就隶属于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也是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项目,是基于三联品牌和内容基础上的创新读书App,去年5月正式上线。
然而,不到24小时,这个原本计划持续一周的营销活动就出现App后台被挤爆、暂时无法登陆、无法绑定手机号等问题,主办方不得不临时暂停了活动,此时中读会员卡售出数字停留在54353份。
中读“中毒”了?
全员充当客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张让大家买垮App的会员年卡,内含最近10年(包括2018 年全年)的《三联生活周刊》电子版,以及365天每天1个大咖音频、精选小课。所以,年卡火爆的背后,很可能是在三联品牌背书下,用户的信任和互联网分销模式两者的叠加作用。
记者联系上中读内容总监俞力莎时,她刚刚完成对此次活动的复盘工作。她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此前确实低估了这次活动的效果,准备还是不够充分。“根据去年5月以来的常规流量,我们预估年卡订量可能超过万份,此外没有专门打广告,只走社交营销,的确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就达到5万多份。”在系统瘫痪造成无法正常使用后,中读立刻宣布暂停活动,由技术团队解决已购用户的需求。满足条件没有购买成功的用户,通过购买界面被引导到用户交流群中,中读员工全员充当客服,提供服务。
“重新开放优惠购买的通知,后续会在群内发布,再次重启是为了满足这部分用户,感谢他们等待了这么久。”俞力莎解释说。据记者了解,作为补偿,三联方面已决定对活动次日9点之前购卡的用户,在原基础上延长一个月会员权限。
出了状况选择放弃更大销售目标、转而投入售后服务,这种“实诚”的做法,似乎与互联网营销重在“获客”与“拉新”的套路很不一样,虽然略显“窘”态,却也可见传统媒体的一贯诚意。
罕见的耐心
一旦营销活动上升到现象级,必然引发众说纷纭。有人觉得中读此番“事故”是在“带节奏”,搞饥饿营销。有人揶揄传统媒体搞网络营销,无异于“自曝技术短板”。
与此相对的是,不少名人自发力站三联,其中不乏一些“互联网大V”。知名公号“小道消息”作者冯大辉一改往日犀利话风,荐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果壳网新媒体负责人花蚀直接发文,认为“值得买一个”。
记者注意到,这些熟谙互联网营销的大V们,对中读此次在技术方面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罕见的耐心,颇有“传统媒体转型不易,要多点理解”的意味;同时也明确指出,打动自己的,主要还是10年积累的优质内容和优惠价格。
俞力莎豪不讳言,在整个知识付费领域,《三联生活周刊》入局不算早,一些互联网企业早早赶在了前头,做得有声有色。
“像得到、喜马拉雅这些互联网平台作为先行者,验证了内容付费模式的可行性,要感谢他们做了用户的培养。”互联网开放初期,大家普遍重宣传、轻版权,媒体也力图通过免费内容吸引用户的注意。但现在逻辑改变了,让大家意识到什么样的内容属于知识服务、如何提高版权保护的意识,非常需要大的平台去做用户培养。她认为,这些平台虽然没有“三联”这样的品牌和内容积淀,但它们有更广泛的自由度,而三联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品牌包袱”和刻板印象,一开始面对市场刚需时容易受到限制。”
“王牌”、“军校”,“双向流动”
一方面,内容竞争力确实是传统媒体的一张王牌。和许多传统媒体的转型历程一样,中读的人员架构中也不乏传统纸媒的老兵。来中读负责内容之前,俞力莎本人就曾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编辑。如今一些自媒体公众号常常展露给大众的辛苦,在他们看来则是最基本的工作量,“我们记者编辑的采编强度,普遍要大得多。”这是传统媒体优质内容的来源和保证。之后,中读会将AR阅读与知识付费紧密连接,尝试把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收集的录音、图片和视频资料拆解出来,做内容创新。
俞力莎将中读定位为“综合知识服务商”。“三联周刊只是内容之一,之后还要与整个集团的图书出版结合,希望在中读这个平台上打破界限,实现融通。”她说。
另一方面,三联素有“媒体黄埔军校”之称,很多三联人离开后进入其他媒体及互联网内容领域,目前很多知名知识付费平台,像豆瓣、知乎、得到等,都有“前三联人”进入,她认为这些平台也在汲取三联一直以来对内容的策划,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和资源。
在各有利弊的前提下,俞力莎认为互联网平台和传统媒体实际上是在“双向流动”,大家相辅相成,都是在互相学习。
服务好“长尾人群”
过去,三联的阅读门槛相对偏高,订户多为一二线城市所谓精英人群,即使如今杂志的销售渠道转移到了线上,读者构成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通过中读,俞力莎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没机会遇到的用户。
有一位三线城市的律师,购买了上百个知识付费产品,这是一类很有代表性的新用户。作为地方精英,他扮演着知识传播者和转述者的角色。他没有听说过三联,但不代表他对知识服务没有需求,他只是缺少名校、专家等资源。俞力莎认为:“知识付费的兴起为这些群体提供了快捷的学习渠道。由于本身鉴别能力有限,如果能在一个平台得到比较好的体验,他们就会对平台产生很高的粘性。”
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是,俞力莎和同事们在充当客服时发现,一些用户虽然文化素养较高,但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上,却暴露了“小白”属性。无论是“付费”还是“奖励金”,这些在互联网内容圈早已见怪不怪的形式,在他们看来还是相当“新鲜”。更“要命”的是,不少用户对下载App、查看版本等操作非常不熟悉,“最后技术人员只能通过拍摄小视频的方式,来指导他们。”
俞力莎分析,这应该是一群典型的传统纸媒阅读者,他们仍习惯于“慢阅读”模式,甚至偶尔采用“读者来信”的交流方式。然而,正因为这批读者的存在,传统媒体的网络营销尝试被赋予了另一层意义——让这批读者进入互联网,让他们逐步跟上新时代阅读方式的转变,真正从“读者”转变为“用户”。
传统纸媒、书籍所培养的阅读习惯,与由互联网创新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没有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形态?在俞力莎看来,无论是热衷知识付费的小镇青年,还是坚持“看书写信”的年长读者,他们都是传统媒体要承接、培养的用户,正如她所说:“互联网公司在年轻人群中发挥了培养用户、验证市场需求的作用,而我们则要更多地服务好这些长尾人群。”
当“优质读者”变成“付费用户”
一波“三联红”,成为传统媒体入局内容付费的试金石。据悉,当天《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指数比平日增长了 564.57%。
在外界看来,这件事本身“为传统媒体转型打造了一个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活动范本”。但俞力莎和同事们清楚,接下来的挑战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空间很大,用户已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音频质量、硬件设备和生产流程,一些瓶颈需要突破;考虑到更大流量的进入,技术团队已经在做支援,招新也在同步进行中……正如一篇题为《凉了吗?》的评论所言:“当‘优质读者’变成‘付费用户’,售卖一本完整杂志变成了售卖预付费性质产品,那么后期对内容质量、产品口碑的把控,应该与前期内容制造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感谢大家的体谅,不过‘传统’两个字不能成为挡箭牌,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迎刃而解。”俞力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