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诉中试行抚养探望
创新家事制度多管齐下
破解抢夺藏匿未成年人子女困境
从司法层面和情感层面
保障未成年人子女合法权益
广州日报、中山日报等媒体
进行了聚焦报道
▲中山日报5月31日第四版整版报道
“爱与教育永远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父母共同努力,可以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5月27日,一场专门为离异夫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父母课堂”在火炬开发区法庭开展。中山法院审判专家讲解如何正确处理离婚后涉抚养争议,妥善保障孩子的权益。听课的家长若有所思,有的不时擦拭脸上的泪水。
▲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合议庭审判长钟劲松在“父母课堂”授课。
近年来,因夫妻分居或者离婚期间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现象时有发生。这类案件将未成年人置于复杂的情与法纠纷当中,对他们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国家司法审判领域发出越来越强烈的信号:在针对抚养类纠纷中出现的抢夺、藏匿孩子现象,法律正积极探索更为有效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中山日报记者对此展开了深入采访。
现状
被亲情撕扯
孩子的家在哪里?
2015年出生于中山的小萍在1岁多的时候,就面临着父母关系不和的现实。从2016年到2024年,她生活的“家”一直不太确定。(注:为保护当事人隐私,该案人名及部分地名均为化名,下同)
2016年7月,小萍被送到西安与外公外婆共同生活。2018年她回中山读幼儿园,由父亲承担大部分接送与照顾工作。2021年,她6岁时,父母正式分居,小萍住进了父亲所在的公司宿舍。当年11月,父亲在放学的时候接走了她,拒绝母亲探望,后将她送到了长春的爷爷奶奶家,之后小萍一直在那里上学,成了“留守儿童”。
焦灼的母亲见不到孩子,多次打听孩子的下落未果,后来才获悉孩子的学籍已经转到了吉林长春。2021年10月,母亲陈女士向父亲刘先生户籍地某县人民法院起诉离婚,未获支持。2023年2月,陈女士再次提起离婚诉讼,刘先生提起管辖权异议,本案被移送至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
结合双方的抚养条件,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一审法院认为小萍由母亲陈女士抚养对其更为有利。故一审判决小萍由母亲陈女士直接抚养。但刘先生认为,女儿在法院的询问笔录中明确表示更愿意跟爸爸一起生活,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刘先生不服一审判决,于是提起上诉,要求自己作为小萍的直接抚养人。
因为双方各执己见,情绪反应激烈,围绕小萍的抚养争议陷入了胶着。
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案。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合议庭审判长钟劲松从事家事审判多年,经手的案子到她这里常常是出现了争执不下的情况。“以往的离婚案件中财产纠纷占比较多,从2017年开始,我们明显感受到子女抚养类争议的案件增多,有的矛盾冲突比以往更加激烈,并引发家族大战、多次报警处理,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钟劲松说。
她表示,由于目前司法界对3-8岁年龄段的抚养争议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困境。而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离婚夫妻多以80后、90后为多,这个年龄段的夫妻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结婚后根据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只生有一个小孩,所以对直接抚养子女的愿望更为迫切。
钟劲松通过离婚案件审理实践剖析,当事人之所以不愿在子女抚养问题上让步,原因归根结底为认知偏差和对法律执行的顾虑:一是认为法院判决由谁直接抚养意味着只能归一方,将孩子物化;二是对判决结果执行的不信任,认为孩子在谁手里就是谁的,于是先下手为强。“在这场围绕未成年人抚养的争夺中,有多少父母关注到孩子的真正需求?作为法官责任重大,因为司法审判的是一个未成年人的一生。”钟劲松说。
心声
面临艰难选择
孩子想拥有完整的爱
直到2024年2月底,小萍准备从中山回长春上学的前几天才看到妈妈。听说女儿在中山,思女心切的妈妈打电话求助法院能否争取提前组织调解,让自己有机会见一见女儿。承办法官钟劲松能够感同身受小萍妈妈的心情,马上开展庭前调解,要求孩子父亲将女儿带至法院,开展亲子关系评估。
得知可以见到外孙女,外公连夜从外地赶回,一早和小萍妈妈来到法院等候。在法院的调解室里,妈妈和外公将小萍拉到身旁坐下,嘘寒问暖。小萍时不时抬头望着妈妈,露出浅浅的笑容。“这两年,我一直想见你,一直在找你。”妈妈紧紧地拥抱女儿。
在法院的沙盘室里,小萍放松了下来,“爸爸一直说是妈妈不愿意见我,但是刚刚妈妈说她一直在找我,一直很想我,爸爸为什么要骗我呢?”小萍问。“知道妈妈是爱你的、想你的,你是不是很开心?”调解员问。小萍立马开心地点了点头。另外一边,调解员在与小萍父亲的交流中了解到,父亲也想好好培养小萍,条件允许的话,想把她接到中山,不再做留守儿童。
父母双方都是爱小萍的,获悉这一情况后,钟劲松决定应用诉中试行抚养探望这一创新做法,即如果小萍愿意,可以在她回长春前与妈妈共同生活几天。通过这种方式,预演抚养探望生活,在妈妈和爸爸之间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为之后孩子探望交接打下基础。办好相关手续后,小萍和妈妈有了一天一夜的共处时光。
到了约定时间,小萍、妈妈、外公开心地出现在法官面前。钟劲松侧面询问小萍的想法,小萍回答:“我想回中山上学,上学的时候跟爸爸在一起,放假的时候我就去妈妈家。”听到这话,钟劲松明白,这起纠纷终于柳暗花明。此后,钟劲松多次了解小萍的作息生活规律及父母双方的工作生活安排等情况后,量身定制抚养及探望方案。
钟劲松介绍,这是她在2019年首次试行诉中抚养探望模式以来的第3个案件,3个案件都以调解结案,当事人无须通过申请执行、在诉中都可以见到“久违”的孩子。
“让年幼的孩子在父母间进行选择,这是最残酷的。”中山市律师协会婚姻家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上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冯靖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婚姻家事专业律师,她常常要接到当事人的抚养争议委托,“这个月4个案子中有3个关于抚养纠纷的。”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冯靖琪都会设置亲子恳谈环节,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其中,几年前一个初三男孩说的话让她颇为触动,男孩说他感到最恐惧的时候是法官问他选择爸爸还是妈妈。冯靖琪说,让未成年人直接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是非常残酷的,他们既爱爸爸也爱妈妈,法官和律师要做的是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意愿,只有尊重其意愿才能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这一点钟劲松非常认同。孩子的世界单纯又敏感,特别是面临父母对自己的争夺时,孩子的心声往往被忽略了。钟劲松还记得有一次带着一位母亲上门探望被父亲一方藏匿的两个孩子,推开门,两个孩子看到长期不见的妈妈时眼泪扑簌而下。这一幕打动了钟劲松,一切都在不言中——孩子是多么渴望见到母亲。“我们父母、法官、调解员以后都不要问‘你愿意跟爸爸还是妈妈’这个撕裂孩子内心的问题,换个方式提问做到不伤害孩子。”钟劲松在“父母课堂”一次次重复。
探索
破除司法困境
做到“分家不分爱”
“离婚中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问题不仅涉及情感、心理因素,还掺杂着其他利益考量。不管夫妻哪一方成为直接抚养人,都并非解决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问题一劳永逸的办法。”钟劲松说,子女抚养纠纷大多矛盾集中、冲突激烈,传统的调解方式隔靴搔痒,导致在争夺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常以爱之名伤害了孩子。近年来,钟劲松一直试图找出此类案件的共性“对症下药”,完善涉抚养类纠纷的诉源治理。
钟劲松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虽明确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子女抚养探望尤其是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问题的难点、痛点、堵点。
针对这一问题,中山法院于2017年原创亲子关系评估、子女抚养规划、量身定制探望方案“三大制度”,同时原创抚养探望履行过程中的“八项规则”,打牢具体执行中的法律基石,向当事人澄清了“抢不到孩子等于失去孩子”的错误法律认知,给予探望权以充分保障,明确抚养探望责任和违反规则的法律后果,从源头端解决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情形的产生,进一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目前,这些模式正在全市复制。
数据显示,中山法院涉未成年子女争议案件从2016年的几乎无法调解,到调解率节节攀升至2022年86.25%,直至2023年达到近90%,无一例反馈无法执行,基本解决了在诉讼执行中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情形问题。
冯靖琪表示,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和《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相继发布,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将能够得到更精准的保护。她指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正在征求意见,将赋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判决更加科学和完善:“法官能够衡量当事人家庭的实际情况,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为每个家庭量身打造最适宜的调解方案。当事人应相信法院,相信法律的公正。”
冯靖琪说,除了司法层面不断完善来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外,在情感层面上,离婚的父母要思考如何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判定直接抚养人只是一个结果,而抚养孩子是一个过程,夫妻离婚后仍应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
钟劲松作为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经常为“父母课堂”授课,她常常对面前的听众说,存在婚姻纠纷的父母要从固有的“争抢”思维中跳出来,认识到离婚之后,父母都是孩子的抚养权人,都有抚养的义务和责任,并没有争抢抚养权一说。“家庭功能完善比家庭结构完整更重要,矛盾能够调解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共同的爱,要把这种爱变成孩子健康成长的行动,做到分家不分爱。”钟劲松说。
建议
做“合作型父母”
让孩子获得温暖和力量
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2023年全国百名“家庭教育优秀宣讲者”郑金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最好的状态是健康成长,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养育好孩子。
当夫妻关系紧张,孩子可能会自责、愤怒、哀伤甚至产生羞耻、自卑和不安全感,从长远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恋爱观、婚姻观。郑金山认为,健康的家庭比完整的家庭更为重要。家可能是不完整的,但爱是可以完整的。父母即便分开了,无论是判给哪一方直接抚养,如果另外一方定期探望、陪伴,孩子获得的爱是完整的,那么这份爱将是孩子人生路上抵御风雨的底气。
郑金山建议,如果父母走到离婚这一步,要坚持几条底线:
不相互否定和诋毁,否则将对孩子产生心灵的撕裂
例如,可以找个机会跟孩子好好沟通,帮助孩子理解离婚不是孩子的错,更不要把孩子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将孩子的安全感瓦解。
有监护权的一方过好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寄托太高的期望
直接抚养人一方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对孩子投入过高的期待造成孩子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个极端是纵容孩子,让孩子在成长中迷失了方向。
父母合作养育,成为“合作型父母”
照顾方要在生活环境、作息、心态上考虑到孩子,非照顾方也要关心、高质量陪伴孩子。面对孩子成长的问题,双方共商解决。
郑金山说,在婚姻纠纷中抢夺和藏匿孩子,是把孩子物化、工具化的表现。实践证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以成长得非常健康、优秀。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呼吁社会要宣扬正确的理念,改变公众的认知误区,父母要学习做合作型父母,减少孩子因家庭关系解体带来的创伤,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