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灾害造成四川6.9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445万户群众住房损毁,1000多万群众无家可归。四川共有极重灾县10个,重灾县29个,一般灾区县100个,重灾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涉及6个市(州)、88个县(市、区)、1204个乡(镇)、2792万人。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五个多月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各级团组织视灾情为命令,把抗震救灾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优势,号召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震救灾,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达178万余人次,涌现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绵竹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岩、蒙祖海、尹春龙等先进集体和个人,成为抗震救灾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得到广大青年的广泛认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心与手,成为灾区一面闪亮的旗帜。
一、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一)应急快速反应,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
第一时间成立指挥机构。地震发生后,团省委应急快速反应,于5月12日下午庚即召开会议,实行战时动员机制,打破部门常规设置,抽调志愿者、学校、少年、权益等各条战线精干人员,成立由团省委书记张彤牵头,相关负责人分工配合的抗震救灾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志愿者指挥中心,分设志愿者招募、项目派遣、后勤保障、信息宣传等小组,全力围绕抗震救灾开展志愿服务。第一时间招募志愿者。5月13日凌晨,团省委即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方式,面向社会滚动发布抗震救灾志愿者招募公告,按照“就地招募、就近服务”原则,号召广大青年以所学之长、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同时,联合电信公司开通4条招募热线、96000声讯台和114报名绿色通道,24小时接受志愿者报名,广泛招募志愿者。第一时间派遣志愿者队伍。紧急与省应急指挥中心取得联系,迅速了解灾情,汇报志愿者招募组织情况并接受省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和任务指派。5月13日凌晨1:30,按省应急指挥中心要求,首批153名抗震救灾志愿者赶赴成都市都江堰灾区,搭建帐篷,协助医院收治伤员。
(二)抓好组织派遣,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
1、全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把握招募、派遣、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强化组织引导,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一是招募工作注重针对性、长效性。接受志愿者广泛报名的同时,根据灾区需求按照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心理调适等类别建立志愿者数据库,详细录入每一名志愿者的联系方式、自身特长、服务意向等基础信息,制发相应志愿服务工作牌,为便捷、快速、有效派遣志愿者奠定基础。二是派遣工作强化项目化运作。将各类服务项目划分为全国项目、省内项目和自发项目三类,建立项目联络员制度,选拔优秀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会志愿者、骨干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项目联络员,负责联系各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团委,逐一专项对接各服务项目,确保各项目按需派遣、有的放矢。同时,积极与各类民间志愿组织、慈善团体联系,在德阳试点建设志愿服务联合办公室,将西部计划志愿者、企业志愿者、民间志愿服务力量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三是管理工作倡导组织引导,志愿者自我管理。在受灾群众集中区域广泛建设志愿服务站、临时团支部、手拉手红领巾书屋“三位一体”志愿服务阵地。以此为载体,切实推行志愿者注册登记、岗前培训、挂牌服务等管理制度,收集掌握志愿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准确对接服务与需求。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志愿者驿站。为志愿者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集中生活区域,促进志愿者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倡导志愿者自我规范管理,依托骨干志愿者为新到志愿者提供技能培训、经验传授、心理调适等服务。通过有力服务志愿者所需,有效组织引导志愿者,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
2、各地结合实际大力开展。按照“无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重灾区积极开展自救”的原则,各市(州)团委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重灾区绵阳开展志愿服务跟踪调查,针对志愿者服务质量,在受灾群众和负责部门中进行抽样调研。成都组织志愿者在五城区、高新区以及温江区、双流县和崇州市建立灾民安置点临时团支部、志愿者服务站11个,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德阳,团市委组织了近千名志愿者深入医院开展医疗救护和陪护。宜宾在网络论坛开设置顶报名帖和专门的电子邮箱,接受网友志愿者跟帖报名,并举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型募捐活动。攀枝花组织了一支400余人的志愿者专业救援队伍。包括由100余名退伍军人组成的民兵预备役分队,100余名由专业吊装工程师、大车驾驶员、挖掘机驾驶员、大型机械设备操作维修人员等组成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自贡将科学救灾放在首位,对报名的志愿者进行严格筛选,并请专业人士对初选志愿者进行了3项体能测试和面试(心理测试)。
(三)突出服务重点,切实做好群众心理调适工作
温家宝总理在5月14日于四川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上指出:随着救灾时间延长,做群众思想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由团省委牵头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深入灾民安置点,参与做群众思想工作和心理调适工作。团省委深入贯彻落实领导指示精神,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为重点群体,切实做好群众心理调适工作。各级团组织累计派遣9.34万余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工作,特别组织4万余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将帮扶工作和心理调适结合起来,积极协助灾区党委政府作群众思想工作,得到灾区群众的普遍认同,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活雷锋”。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在都江堰灾民安置点招募30名受灾青少年成立了“自助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组建了阳光学校,召集安置点受灾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西南科技大学志愿者自地震以来始终坚守绵阳南河体育中心灾民安置点,响亮地喊出“灾后重建,从心开始”,24小时服务来自北川、安县的万余名受灾群众,帮助群众亲友对接230余人。为确保心理调适工作有阵地依托、有人员实施、有经费保障、有规范管理,团省委积极争取团内和社会资源支持,组织、派送由团中央组织的18个兄弟省市的“12355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专家志愿团”和其它社会团体的心理援助专家团队共计30余支,496名心理专家奔赴18个重灾区参与心理援助活动,辅导个案3417个。接待宋庆龄基金会、国际美慈组织、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日本长腿叔叔育英会等国际国内知名组织20余支,培训心理调适志愿者700余人(次),联合安利(中国)日用品四川分公司、蓝剑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在成都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德阳什邡市和绵竹市、绵阳市北川县、广元市青川县、阿坝州汶川县等极重灾区建设了18个“12355心灵驿站”,逐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心理调适阵地和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
(四)强化服务保障,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接力机制
从组织、资金、阵地、队伍等方面入手,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强化服务保障,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接力机制。一是加快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在上位法缺失的情况下,主动与省人大联系,将《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纳入2008年立法调研计划。尽快依法合理界定志愿服务内容、范围,明确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内涵;明确志愿者、志愿者组织的权利、义务和相应法律责任;加强党政对志愿服务的指导管理。二是构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体系。联合省应急办、省公安厅等14家职能部门制发《关于加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成立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纳入省应急处理运行体系,为紧急状态下的政府救援提供后备和补充力量。预计全省将招募志愿者4950人,在省、市、县三级建设应急志愿服务队伍。目前由抢险救援、医疗卫生、心理调适三支分队组成的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已正式成立并开始承担志愿服务任务。三是构建志愿服务社会性综合保障支持体系。加强与社会合作,加大与民间社团、公益组织交流力度,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基金支持、社会捐助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积极经费保障。与北京集德创新公司合作成立“卓卓志愿者公益基金”,首批争取社会资金150万元。建设“中国卫通信息文化家园---志愿者服务站”,由中国卫通公司免费提供无线网络、电脑、卫星IP电话、卫星电视等配套设施,逐步拓展志愿服务站服务领域和项目,预计将花三年时间在全省建设1000个“中国卫通信息文化家园---志愿者服务站”。
(五)注重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良好氛围
全省各级团组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6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赴川采访,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并于13日晚播出,全方位报道我省各级团组织有力有序有效开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情况。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先后二次就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电话联线采访报道。四川卫视在黄金时段播放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专题片。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四川日报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也分别对我省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及时、深入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累计已有百余家新闻媒体对我省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做报道,发布刊载有关图文信息万余条次,为普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宣传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二、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收获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抢险救援还是灾后重建阶段,党对共青团组织寄予厚望。团十六大召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了我省团十六大代表、北川团县委书记马晓燕,请她转达对灾区广大团员青年的亲切问候,并要求各级团组织积极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恢复重建中继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抗震救灾志愿服务是对四川共青团在应急状态下社会动员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四川共青团有效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有效凝聚青年能力的检验。实践证明,四川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干部经受住了考验。
(一)抗震救灾志愿服务集中体现了共青团的凝聚力。地震发生后,虽然面临交通、通讯中断等困难,但无论是抗震救灾第一线还是提供后勤保障的大后方,来自学校、医疗、卫生、教师、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广大青年、各类青年自组织在共青团的号召下,义无反顾地聚集到团旗下,勇敢面对前所未有的地震灾难。在灾区一线、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医院等地,青年自发成立了一个个临时团支部参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期间,全省共有1617名青年火线入团,1302名团员光荣加入党组织,成立临时团支部371个。
(二)抗震救灾志愿服务集中体现了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从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到全团形成合力,从志愿者有力有序有效组织到成为抗震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800多支青年突击队3.6万名青年突击队员日夜为抢修毁损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而奋战到全省团干部踊跃参加共青团抗震救灾基层工作队,从国家领导人直接下达团省委工作任务到全省广大团员积极主动缴纳特殊团费387万余元……四川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攻坚克难,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的先进个人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三)抗震救灾志愿服务集中体现了共青团的社会动员能力。
面对受灾群众特别是灾区青少年的迫切需求,无论是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募集,还是服务青少年项目的拓展,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无论是团内的还是社会的,四川团组织通过项目化运作,以志愿服务形式吸纳、凝聚了一大批社会团体、青年组织、企业协会、QQ群、车友会等民间组织,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效拓展了团的工作领域。
三、下一步共青团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参与灾后重建,是四川共青团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重建家园,青年当先”为主题,深化“三效四化”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广泛的优势,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全力参与灾后重建,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抗震救灾重建美好新家园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一)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县以上人民政府成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统揽志愿者工作。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的联席会议、督促考核等长效机制,及时沟通、交流相关工作信息,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面活跃的工作格局。
(二)有效培育志愿服务骨干队伍。进一步加大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管理力度,加强与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的合作交流。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三支一扶志愿者为主体,以学生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志愿者为补充,培育人员相对稳定、专业化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
(三)积极发动志愿者参与灾后重建。继续组织交通、电力、通信、卫生、建筑等行业系统志愿者开展大会战,在安置建房、恢复重建、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发动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博士服务团等群体开展灾区行活动,为灾后重建提供有力支持。组织动员青年文明号将服务阵地前移到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为受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发挥旅游服务行业青年文明号的作用,服务旅游产业振兴。组建灾区青年创业导师团队,以青年创业带头人为重点,积极为灾区青年创业提供资金、项目支持,大力培养创业典型,带动灾区青年创业。
(四)切实服务灾区青少年需求。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社会化运作,推动“风雨彩虹”——关爱四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系列项目实施。重点承接好希望小学、希望书库、青少年宫、红领巾书屋、少先队队室、留守学生之家等项目建设。开展希望工程、一助一结对帮扶、校校结对、手拉手结对互助、心理康复夏(冬)令营等活动,为灾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关爱。逐步建立青年用工信息库,搭建灾区青年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就业培训,组织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位、送信息、送技术等活动,切实服务灾区青年就业。
(五)着力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通过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管理和志愿者的组织引导,探索青年自组织自我发展的新途径,充分发挥青年自组织的积极性和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找准团的活动与青年自组织的发展、青年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活动促活跃,以活跃促发展,增强团组织在青年自组织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责编: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