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双独夫妻"去谁家过年?三成以上有过争吵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6 02:03

  今年的春运客流中,出现了不少老年人的身影。他们带着大包小包,赶到长沙与儿孙们团圆,一起热热闹闹过春节。 邹麟 摄

  记者 彭放

  昨日,长沙火车站,王大爷和老伴提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随着人流挤出站台,一眼看到站台那头等候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他们顿时乐开了花……长沙火车站工作人员发现,今年的春运客流中多了不少老年人的身影。这些老人中,很多是赶往儿女工作的城市过年,“逆向探亲”逐渐流行。

  记者随机调查了50对来自异地、在长沙工作或做生意的年轻夫妻,其中三成以上为回谁家过年发生过争吵,在“双独夫妻”中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双方父母接到城里过年。在这50个家庭中,曾经采取或准备采取“逆向过年”方式的有23个,接近一半。

  A 逆向过年,一样温暖

  解决双独家庭“哪边过年”难题

  白少宇和刘琴是一对在长沙工作的80后夫妻,双方父母都不在本市。“每到过年,特别麻烦!”白少宇说,他结婚后已经历了两个春节,都是遵照老家风俗,把妻子带回自己父母家过年。但是两人都是独生子女,自己父母家热闹了,岳父母家就只剩老两口,很冷清。

  “以前都是大年初二陪她回娘家,今年老婆不干了,说风水轮流转,今年的除夕团圆饭得和她父母一起吃。”白少宇称,老婆的话不无道理,可又怕自己的爸妈有想法,两难之下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在同事朋友中一番打听,综合各方面意见之后,觉得把双方老人接到一起过年是最理想的。果然,小夫妻把这项“决议”告知给双方老人之后,很顺利地获得了通过。

  “两边老人避开春运高峰到儿女的城市,房子大可以住在一起,房子小可以住宾馆,这样增加彼此的交流了解,也免得孩子在春运客流中四处奔波。”沈女士提前从邵阳老家来长沙的儿子家,帮忙做做饭,和亲家打打麻将,不亦乐乎。

  省钱省心,还可增加团聚时间

  家住长沙的李树田夫妇,这两天忙着准备行李,打算去上海工作的女儿家过年。他们算了一笔账,往年女儿一家三口回长沙过年,机票得花2000元左右,而且每次都来去匆匆。“我们去上海,是逆客流高峰而行,买了除夕前一天50元一张的特价机票。”李树田开心地说,老两口退休了,时间也宽裕,打算在女儿家过完元宵节再回长沙。

  “我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房贷压力大,过年回老家的各种花费至少5000元,而且车票也特别难买,短短7天假至少3天在路上。”来自河北农村的李扬说,他让父母提前来长沙,避开春运高峰,从买车票到住宿、游玩,省了一大笔钱。他可以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父母也可以体验一下城市的年味。

  王志远是一名的哥,已经4年没有回湖北农村的老家过年,今年春节把父母接到长沙来过年,终于能让一家人开心吃上团圆饭。“我们小两口经济压力大,春节几天正是出租车最赚钱的时候,舍不得耽误。”王志远说,像他这样因工作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不少,让父母“逆向探亲”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B 不回老家,留下遗憾

  想和女儿团聚,又放心不下老母亲

  采访中,记者发现,年轻的80后、90后多数非常愿意接受“逆向过年”。在他们眼里,只要爸妈在身边,无论哪里都是家,都有欢乐。但对于年纪较长的父母辈来说,并不是人人能接受这样的观念,或者说同样是两难的选择。他们既有子女也有父母,是呆在老家还是“逆向过年”,都会留下不足和遗憾。

  在长沙工作的赵卉去年做了妈妈,如果带不到一岁的宝宝回老家会很不方便,于是让父母早早来长沙团聚。这些天,她看出妈妈有些心事重重。“妈妈兄妹几人都到各自子女家带孙辈,在子女家过年,留下80岁高龄的姥姥、姥爷在家过年,十分冷清。”赵卉说,老人何尝不想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过年?“明年争取回老家过年,毕竟姥姥、姥爷年事已高,还是要尽量回去和他们热闹热闹。”

  老人初来城市,难以适应新环境

  来自农村的刘冰去年第一次接爸妈到长沙过年,为了让爸妈过得舒心没有少花心思,可事实却让她有些哭笑不得。“带他们去逛商场,一天下来老人累得够呛。此后爸妈呆在家里再不愿出门,说逛街比做农活还辛苦,还说商场里老开着空调空气不好。去饭店吃饭,爸妈说菜的口味淡、分量少,而且价格太高,划不来。”刘冰说,楼层太高、车子多太吵、找不到人聊天、语言不通等,都让老人觉得不习惯,过了初三就回老家了。刘冰体会到,年轻人觉得好的未必适合老人,想让老人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快乐,还需要多用心、多观察、多交流。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情况。“不同的环境和经历,让两代人的观念差异越来越大,我们想努力给父母提供好的生活,却往往事与愿违。”80后徐洋说,这种矛盾在农村老人中尤为明显。

  温馨提醒

  注重细节问题

  尽量多陪老人

  陈彦最近几年都把父母或公婆接到长沙过年。她告诉记者,照顾好来探亲的老人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首先是要帮助老人消除陌生感。在日常生活方面,尽可能把老人平时使用习惯的生活用品带过来,让老人感觉和在自己家一样。带老人多在小区内转转,认识几个邻居、老乡、小区保安等;带老人到周边超市、公园、菜市场等地熟悉环境。

  其次要了解老人的喜好,并尽量满足。比如老人喜欢吃什么菜、菜要做什么口味,要尽量让老人吃得习惯;睡前爱看书的老人,儿女要让台灯摆放位置和亮度上做到与老人在自己家的习惯一致;在电视节目上,要尽量满足老人的喜好。

  另外,老年人大多已形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儿女应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尽可能与老人同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儿女应减少外出应酬,少玩电脑和手机游戏,尽可能多陪老人散步、聊天。

  专家建议

  因事制宜,按需过年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教授史铁尔认为,“逆向过年”是对传统的回家过年方式很好的补充,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符合目前的国情,是一种年节文化的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相信这种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

  一方面,对于很多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回家难”让他们头疼,“回家贵”更让他们心疼。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逆向过年”的方式有助于缓解这些矛盾。更重要的是,如今“双独”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过年回谁家,成为摆在年轻夫妻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习俗是妻子随丈夫到婆家过年,在过去子女多的情况下,女方不用担心自己的父母没人陪,但在‘双独’家庭,矛盾就出来了。”史铁尔说,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过年,大家都热闹,避免了一家“落单”的尴尬,但前提是双方老人可以相处得好,还要考虑到交通、居住条件和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果条件不具备,轮流去两家过年也不失为可行之计。总之,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尽量做到“因事制宜,按需过年”就好。

  记者手记

  让“逆向过年”不留遗憾

  一首《常回家看看》久唱不衰,唱出了老年人的孤独,也唱出了年轻人的繁忙,更夹杂着两代人的彼此理解与关心,也透露出些许的无奈和辛酸。“逆向过年”,作为一种新的团圆方式,是人们适应现代生活的理性选择。在父母带着憧憬与忐忑“逆向过年”时,儿女们也应给予足够的关心和交流,确保老人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熟悉的快乐,欢欢喜喜过新年。

  而相关方面也应当为“逆向过年”创造条件,比如为“逆向过年”的老人提供价格低廉、环境舒适的临时住房,组织外地农民工和家属看免费电影,让他们融入城市的春节氛围,使他们觉得不辞劳苦来城里过一个春节,确实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