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开展以来,南京丧葬4000253450闽宁两地始终牢记嘱托,携手奋进,不断健全完善产业、人才、文化等共建帮扶机制,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相融的“原州样板”,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产业兴旺:夯实各民族团结奋斗之基
秋日的原州,山川秀美,景色旖旎,物阜民丰,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旺发达的美好图景。
优质的牧草、现代化的牛棚、精细化的加工、智慧化的管理……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涵盖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因闽宁“山海情”与这里结缘。
2019年,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23次联席会议上,融侨集团签下协议,从此便开启了闽籍企业在原州的故事。“我们产业园的建设,一步步填补和解决了原州区肉牛产业发展无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链不全、加工屠宰环节空白、产业大而散的现状。”公司副总经理温群煜是入职最早的员工之一,见证并参与了产业园的投资、建设及管理经营。
肉牛产业是原州“五特”产业之一。闽籍企业的到来,为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方向。该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智慧化、标准化技术,实现了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推动肉牛产业走向现代化、品牌化。
与此同时,产业园还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市场+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流转土地1.2万亩,带动周边2011户群众获得资产性收益;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有效带动当地3.8万户各族群众参与到产业开发当中。产业园通过将牛肉按照等级分拣包装,每头牛屠宰后让农户多增加2000元收入。
“之前没有收入来源,很焦虑。现在有了编织技能,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感觉日子比以前充实了,心情也更好了。”北塬街道和平门社区巧手兰心手工坊学员刘永霞手持钩针,指尖快速翻转间,一朵精致的小花便在手中“绽放”开。
近年来,原州区充分利用闽宁社会帮扶社区手工坊项目,先后成立8个社区手工坊,开展手工钩织集中培训20场次,有效解决了近2000名各族妇女群众的就业问题。
目前,手工钩织已开发出冷凉蔬菜系、插花捧花花束系、玩偶香包挂件系、团子卡通盲盒系等特色品牌,不仅在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深受欢迎,还远销美国、德国、英国及阿拉伯等多个国家。
闽宁携手28载,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两地四区”(福州市马尾区、鼓楼区、长乐区与固原市原州区)通过资源互动、资金推动、产业撬动,如今一大批优质闽籍企业正在原州区冷凉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领域贡献着技术支撑、市场对接等产业协作力量,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推动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走进原州区姚磨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清新的果香扑鼻而来,果架上挂满紫红与青绿交织的火龙果。“南方的水果,喜欢我们北方的碱性土壤,通过土地酸碱改良、沙土中和、温湿度控制等技术措施,就能让咱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南方水果。”园区负责人杨波高兴地说。
自2018年以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与宁夏博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对帮扶,打造高效果树花卉栽培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果树花卉新品种、新技术,建成火龙果、长果桑葚、百香果等观光科普采摘设施大棚36栋、鱼菜共生系统1栋、露地菜园认领区36亩、休闲长廊360米,让“南果北种”成为现实,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希望通过我们科特派的智慧,从教技术到建平台,培育一批带不走的新农人。”早在2007年,林戎斌便作为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特派员来到宁夏,持续为食用菌种植提供适宜的优良品种和技术支持。
17年来,像林戎斌一样的一大批福建科技特派员,持续接力把论文写在原州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中。现如今,金耳、银耳、猴头菇、榆黄菇、灵芝等多种高端药食同源食用菌在原州双泉村闽宁菌菇产业园试种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河川乡上黄村已建成占地40余亩的香菇大棚23座,培育菌菇50多万棒,还辐射带动邻近的骆驼河、寨洼等村2000多名各族群众通过香菇种植实现增收。
河川乡母家沟村,村民们正在分拣香菇
2021年,母家沟村学习借鉴上黄村香菇产业模式,争取闽宁协作社会帮扶资金150万元,建设香菇大棚5栋。目前生产香菇2500斤,产生效益5万元。
“村上建了蘑菇大棚以后,我们这些妇女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家里和孩子,也能给家里带来一份收入。”村民张彩霞边分拣香菇边说。
民生改善:绘就各民族携手共富华章
“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一轮福建省内对口帮扶干部的奋斗目标。
三营镇安和村,是原州区“十二五”易地移民搬迁村。2021年,原州区引进福建泉州榕沣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起了900平方米的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村民特别是脱贫户到车间务工,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托起了移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安河村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依托闽宁专项帮扶资金,原州先后建成双泉村、薛庄村等9个基础设施完善、基层治理有效、主导产业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动6个镇级片区发展,也助力原州区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
同时,两地持续深化劳务协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才就业新模式,挂牌成立“闽宁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闽宁协作原州区公共实训基地”,使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实现由单纯教学到“教学+实训+就业”的跨越式发展,让原州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增收的“铁饭碗”。
“实在太感谢了!我父亲73岁了,做了动脉瘤栓塞这么大的手术,居然恢复这么好。有了福建帮扶专家,在‘家门口’就能做大手术,省钱又省心!”“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周志伟进行术后查房时,患者马志明家属激动地连连道谢。
自2010年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与附属第一医院先后选派107名医疗帮扶专家,通过“传帮带”“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为原州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充电蓄能”,填补了原州区乃至固原市的多项医疗技术的空白。近万名患者不用远赴西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医院就医,在原州区人民医院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解决了患者跨区域就诊难题,让原州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固原五中的学生们在新建成的实验室里上课。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固原五中的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是本次帮扶的重点。”固原五中校长林相介绍道。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固原五中引进福建省连江一中青年教师“古榕学习成长体”的做法,并结合实际探索成立“雁岭学习成长共同体”,帮助本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育水平。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墙、班级文化布置、楼道连廊、黑板报、电子屏等载体,扎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文明行为等日常养成教育。近年来,固原五中借助闽宁社会帮扶资金和闽宁资金551万元,更换教室多媒体设备、桌椅、装护眼灯等。2023年以来,原州区先后投入闽宁资金400余万元,在固原三中、四中的60个班级建设英语AI听说课堂教学系统。
山海若比邻,闽宁一家亲。28年来,闽宁“两地四区”始终心怀“同一份事业”,将单一的经济援助拓展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科技等众多领域,帮助原州区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不断推动对口协作向更宽领域、更广空间、更深层次发展,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画卷。
文化交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福建闽剧悠扬婉转,宁夏花儿粗犷豪放,看得带劲,听着鼓劲。今年在原州区博物馆广场,一场既有鲜明原州特色又有浓郁闽都文化气息的“两地四区”文艺演出让原州各族群众饱了眼福,更拉近了感情。
“原州山好水好人更好!原州·福州‘两地四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仅是一场地域之间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州市鼓楼区音协副主席唐恒表示,闽宁两地的艺术家们将常来常往、常走常亲,深化交流合作,共襄事业发展。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闽宁“两地四区”在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共同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和美乐章。通过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创作采风、书画笔会等多种形式,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开启闽宁文化协作交流新模式。
“固原的雪真大啊,终于可以尽情打雪仗了。”“希望以后我的同学也可以来固原玩,好吃,好玩!”......2024年春节期间,来自福建的13名“龙娃”小使者,跨越山海来到原州区,共赴一场文化交流盛宴。
他们和固原的小朋友一起品尝手抓羊肉、牛肉泡馍等特色美食,探寻丝路古迹,体验采摘乐趣,共赏游园诗会,研学古建技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福建“龙娃”深刻感受了原州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两地的深情厚谊,在彼此交流中加深两地相亲相融。
心相近才能同进步,情共融就会意更浓。现如今,放眼原州大地,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处处奔涌着创新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全区47万各族群众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奋斗的姿态阔步前行,不断谱写空间上互嵌融居、精神上交融与共、经济上共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