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 )
由于衰老和老化的影响,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老年人群具有疾病种类多、病情复杂,兼有老年综合征和功能障碍的问题,在日常照料、疾病预防、治疗目标、保健康复等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尤其是对各种失能老人更需考虑其生活质量和功能维持。与之相适应,长期照护的理念孕育而生。
长期照护主要有3种模式
西方国家很早就提出长期照护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其内涵和意义。综合多种长期照护的概念,我们认为长期照护可以描述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患有慢性疾病和/或功能障碍的人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照顾措施,使其获得最大的独立,拥有自主的生活。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各种运送服务和其他支持性服务。
老年人的照护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目前,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主要模式包括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可以根据老年人躯体、心理、社会状况给予不同的选择,往往也需要在三者之间转换。
居家长期照护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老人单独居住,由子女或其他家属、代理单位雇佣保姆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二是老人与子女同住,由子女或其他家属直接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服务。三是老人生活在居家住所,老人本人或其代理人与居家养老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由公司按合同标准上门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护、心理咨询、病情评估、康复锻炼、陪同就诊等医疗护理照料。
社区长期照护,是指社区机构或组织向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内容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家庭环境保洁、医疗护理服务及精神慰藉。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负担长期照护服务所产生的费用。
第三种是机构长期照护。传统的养老机构包括敬老院、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护理院等。近年来,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逐渐成为长期照护的研究热点,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不仅满足老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还可以满足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护理与康复及精神文化、心理与社会等需求。
长期照护要具备五个条件
老年人长期照护涉及亚急性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护理监测、精神慰藉、社会支持、临终关怀等全链条体系,因此完成长期照护至少需要具备五个条件。
第一
具备长期照护的专业资质。无论是机构照护还是家庭照护,提供照护的单位和照护者都需要专门组织进行培训,获得资质后才能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因此,建立长期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机构是实现长期照护的基础条件。
第二
发展老年医学,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由于老年人具有多种慢病、老年综合征和功能障碍的问题,以疾病为基础的专科诊疗模式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以全人模式为基础的老年医学才能完成长期照护的医疗护理服务。
第三
第三,建设多学科团队,为长期照护提供全方位服务。长期照护涉及内容广泛,针对不同模式,需要建设多学科团队方能满足病人需求,这个团队要有医师、护士、护理员、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工师等。在不同的照护机构,根据服务范围合理选择多学科团队,是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个人照顾的重要条件。
第四
执行综合评估,为分级照护提供依据。老人生理、心理、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综合评估是制订老年人长期照护计划的前提,根据评估结果,将照护级别分为自理、介助、介护、全护四个等级。其中,自理/介助照护的方式主要为提醒和鼓励,介护照护的方式为协助,全护照护主要针对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给予生活护理为主。
第五
完善保险制度,为长期照护服务提供保障。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一种独立的保险制度,发达国家有关长期照护的保险制度也各有不同,如英国的公医制、美国的自由市场制、日本的强制保险制度等,都依靠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而实现。我国也在探索适合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有望为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做好长期照护还要注意什么
长期照护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定期进行综合评估。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往往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或处于失能状况,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评估,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疾病和功能变化,南京安神丧葬服务4000253450及时处理。
由于长期照护模式的多样性,涉及连续性照顾,长期照护就意味着老人可能在不同机构中转化,包括家庭、社区卫生中心、日间照料、康复中心、护理院、姑息治疗机构等。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疾病和功能状况,选择不同机构,以使老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合理照顾和支持。
同时,应提倡引入社会工作者。通过他们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运用有关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环境、法律、社会支持。
延伸阅读:
失智失能老人“养老困局”谁来解“她走了,我也终于能休息了。”不久前,一位正经历着丧母之痛的人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他那七十多岁的老母亲7年前患上老年痴呆症,渐渐地,忘记了许多人和事,饮食起居也都需要靠子女。照顾了近7年,让他精疲力尽,生活几近崩溃。悲痛之余,也有了开头这句话。这不是不孝顺,是目前很多相似家庭的缩影。有很多家庭陷入困局:子女还在上班,老人患病却需要全天候陪护,工作、家庭难以协调……
“妈妈,把这个药吃了。”“爸爸,喝口水吧,想不想上厕所?”日前,记者来到市民邵大民的家里时,他正忙着照顾失能失智的父母。
自从3年前父母相继得了老年痴呆症、狂妄症以后,邵大民只好放弃生意,照顾两位老人起居成了他生活的全部。邵大民虽然才55岁,却已长满白发,看着比同龄人苍老憔悴很多。“爸妈离不开人,需要时刻看着。爸爸吃喝拉撒全需要照顾,妈妈能自理,有时候还能帮我搭把手照顾爸爸。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万一老妈病倒了,那日子就苦了。”邵大民言语之中透露着很多无奈。
家人时刻陪护失智老人
父母先后患病,需要家人陪护
聊起父母的病,邵大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6年。那年的一天,他的父亲邵钦寿在早晨5点从家里走出去后就迟迟没有回来。家人很焦急,除了向派出所、市“农商银行”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寻求帮助外,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寻人启事。一直到下午1点多,他们才在江北街道的一处花圃边上寻回父亲。
“这时候,家里人都意识到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很容易走失。像我父母这样因失智而走失的老人不在少数,为此我姐夫吴洵华加入了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希望帮助更多的走失老人。”邵大民说,最令大家始料未及的是,在父亲得病半个多月后,母亲胡桂花也病了,得的是狂妄症,精神疾病的一种,发病时会打人骂人。
邵大民说:“第一次,我妈把我爸打得头破血流,爸爸缝了18针;第二次,我妈又把我爸给打了,眼睛那里缝了16针。我就放弃了工作,全职在家照顾他们。”
24小时照看,儿子成了“全职保姆”
每天大清早,邵大民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搀扶父亲上厕所。父亲因患上严重的老年痴呆症,现在大小便已不能自理,稍有不慎就尿在裤子里,拉在床上、地板上。为此,每隔两三个小时,邵大民都会问父亲想不想上厕所。到了晚上12点、凌晨2点多,他也会特意起床搀扶父亲去上厕所。
除此之外,他还要负责买菜、烧饭,给父母喂药,帮父亲洗澡,忙得连轴转。邵大民说:“爸爸白天很能睡,前半夜很早就犯困,要去床上躺着,后半夜他就会醒来,动来动去吵得我妈妈也睡不好,有时我妈妈就会发病,暴打爸爸。我们睡在楼上也总是不安稳,一听到响声就赶紧跑下去看看情况。”
照顾两名失能失智老人,是极为辛苦的,有没有想过为自己“减减负”?邵大民坦言,他也尝试着将父母送到有医院的养老机构养病,但父母不愿意住,两人还会在医院打架。养老机构这条路行不通后,他也想过请保姆,但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少有人能承受。而且请保姆费用高,照顾两个人每个月至少要七千元以上,对于他来说也是无力负担。
除了全天候的照料,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压得邵大民喘不过气。父母每年光吃药就要花去近两万元,如果再因病住一次医院,又要花费好几万元。而家里仅邵大民的爱人在上班,就这么一个劳动力要养活一家人。
家有失能失智老人,照顾者有多苦
5月18日中午12点,江北街道华店社区内一名失智老人走失,急坏了家里人。辖区派出所、市“农商银行”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等多方力量帮助寻找,利用监控设备追踪,最终在六石街道湖心塘村找到了走失老人。此时距老人走失已经过去八个多小时。
“那天,家人一不注意,他就从房间里溜出去了。全家人为了找他,累得精疲力尽。”亲友透露,这名老人因车祸撞伤了大脑,智力严重受损,从此以后,都是家人在看管他。
像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市民吴先生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走失时被一名好心的哥送回了老家。“父亲走失时,家里人都很焦急,发动了很多亲友去寻找。”吴先生说,父亲不记得现在的住址,只记得老家石盆村,还好遇到了好心人。
网友“小查”的奶奶也是一位失智失能老人。她说:“平时我们都要上班,只剩我妈一个人在家照顾奶奶。有一次,奶奶要我买橘子给她吃。我买了一大袋,结果她一顿就把橘子吃完了,吃坏了肚子,大小便拉得到处都是。我妈妈收拾了半天,累得眼泪都出来了。”
养老机构专业人士对老人进行护理
家庭为主机构为辅 失智失能不能失去爱
失能失智老人如何防走失,如何养老,这不仅困扰很多家庭,也是亟需正视的社会问题。对此,各方都有不少想法和建议。
东阳市“农商银行”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秘书长陈晓晗介绍,失智老人走失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高峰时期每天都会接到一起走失类的求助。失智老人出门后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脑子里记得的不是现在的情况,而是以前发生的事,以前生活的地方。找不到记忆中的地方,他们会一直走,甚至走到大山里。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员走失后不能高效及时寻回的技术难题,救援队推出“平安东阳,联你回家”公益项目,为我市家庭困难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定位器。目前,有800多个家庭领取了定位器。
“失能失智老人养老是个难题。”陈晓晗说,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家人多陪伴失智失能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和亲人一起安度晚年,是绝大多数老人的愿望。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请专人进行照顾,或者交由养老机构照料。
“失智失能老人需要特殊护理,面对这样的老人,普通看护人员常常精疲力尽。对于失智老人,他们缺乏生活规律和行为控制力,需要24小时护理,否则就会有危险,属于管不住;对于失能老人,每天要伺候吃喝拉撒,属于吃不消管。”亲乐园公寓陈经理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送至大型的养老机构养老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可以让老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大型的养老机构有24小时专人值班,当老人出现病情,医护人员随时介入治疗。对于失能老人,服务人员会照顾饮食起居;对于失智老人,院区内安装有监控,实时照看,避免其走失,发生意外。
市民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市失智失能老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为主、机构为辅”。家人尽监护责任,对老人进行照顾护理;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养老。不过,这种方式也意味着家庭成员为照顾失能失智老人,要付出很多。(浙江新闻)
善养传媒——为中国一流养老服务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