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2年发妻崔瑞芳葬礼,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王蒙痛哭着瘫倒在地,时隔一年又遇真爱
2025-02-03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2012年晚春,王蒙的夫人崔瑞芳与世长辞。
追悼会在当月底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仪式尚未开始,便已有百余人赶到现场,他们多数是头发花白的老者,纷纷手捧菊花,表情沉重,其中不乏冯骥才、舒乙等和王蒙夫妇私交甚好的知名作家。
步入告别厅,一众花圈、花篮、挽联中最显眼的当属摆在崔瑞芳大夫遗像下,王蒙亲手所写的悼亡诗和那句“咱俩永远在一起,你的王蒙”的寄语。
上午10点整,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哀恸的王蒙站在家属位置,默默和每一位吊唁者握手,说了一遍又一遍“谢谢”。
等到家属告别环节,步履蹒跚的他于家人搀扶下,走到妻子棺木前,突然情绪崩溃,一边大喊妻子姓名,一边痛哭着瘫倒在地。
他的儿子和家人急忙把王蒙扶起来,反复安慰他,别激动,要保重身体。
王蒙的妹妹王鸣素日身体不好,那天却坚持坐轮椅到现场送别嫂子。
她语气黯然告诉来访者:“我从没想过,我嫂子竟会离开得这么早,她和我哥这辈子无论经历多少困难,他们都会永远在一起。”
正如崔瑞芳写在《我的先生王蒙》那本书里的语句一样,她和王蒙对长生不老并无希冀,他们只希望彼此可以正直无愧、勤劳快乐地度过人生每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01,世上平凡的夫妻:一起走过60年的妻子,先他一步告别人间
1934年,王蒙出生在北平一个“双教员”家庭。他的父亲曾在北京大学执教,母亲则在北京某小学当老师。
长于如此教育氛围浓郁的家庭,王蒙自小就品学兼优,是一个出色的好学生。
1948年,王蒙入读河北中学,并加入中共组织。1950年,他和崔瑞芳之间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那一年春季,亦在读书的崔瑞芳与几名同学至北海公园游玩,和女三中新认识的朋友王洒偶然相遇。
王洒指着身边一个男孩,向崔瑞芳等人介绍道:“他是我的弟弟,叫王蒙。”
那个时候的崔瑞芳并未想到,自己未来漫长余生竟会和这个弟弟一起度过。她只是好奇地看了几眼王蒙,莫名其妙回了一句:“啊?是你弟弟?真有意思。”
1952年,崔瑞芳与热情活泼的王蒙确认恋爱关系,王蒙第一次送给她的苏联少先队徽章被她宝贝似地收藏了一辈子;
王蒙借给她的第一本书,很久后崔瑞芳依然记得那薄薄的厚度,以及拿到书籍时的小小吐槽:“王蒙是不是舍不得借给我有分量的书籍?”
1955年到1956年3月,崔瑞芳由于学业和心绪等问题,中断和王蒙的交往。对此,崔瑞芳感到抱歉和愧疚。
她在那本讲述丈夫和自己故事的书籍里说:“别人认为和王蒙风风雨雨都在一起的我很伟大,可其实那是我作为妻子应该做的……我在我们初恋时一度远离他,就算而今我愿意为他跳下悬崖,亦无法赎清我的罪过,不能弥补21岁的他所受的打击。”
二人分手期间,悲伤的王蒙写了一篇名为《初恋》的稿子寄到报社,却被编辑退回。
那是王蒙大半辈子写作生涯中罕见的经历,不只带给王蒙一些痛苦,而且让彼时尚年轻的他“吃”到一记鞭策。
这篇文章的手稿后来被崔瑞芳当作二人难忘记忆一直妥善收在家中。
1956年夏,调整好情绪的崔瑞芳找到王蒙,与他重修旧好。同年9月,王蒙再度投稿一篇名叫《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文章,安神殡仪4000253450这一回,稿件成功发布。
崔瑞芳觉得王蒙写得十分生动,遂给他写了一篇读后感,并在这篇文章引起读者强烈争议时,始终站在王蒙的身边,与他一同面对流言蜚语。
12月,寒冷的冬季,崔瑞芳的心因王蒙早晚各一封的求婚信件而无比温暖。她答应了王蒙,穿过复杂外界的干扰,决心和王蒙共度余生。
1957年1月底,王蒙在他们的婚礼前一天,为崔瑞芳买了一条象征纯洁的白色项链。次日,二人简单婚礼在他们的居所正式举行。
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没有伴娘和伴郎,他们只请了几位亲朋好友,听着美妙的歌曲,吃了一顿简单的饭食。
就像崔瑞芳自己所言,哪怕她和王蒙经受无数磨难,曾在荒芜偏远的新疆艰难生活,他们也是这世上最平常的一对夫妻,一同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一起在“捡芝麻”的琐碎生活日常里平淡。
崔瑞芳见过不为人知的王蒙,也了解那个作品背后、知名作家光环下最真实的王蒙。
别人看王蒙在小说里描写购物时的欢乐场景,肯定下意识觉得他是一个能耐心陪夫人逛商店的好丈夫,就连王蒙自己也时常向崔瑞芳表示自己陪她逛街的热情,但只有崔瑞芳明白,倘若王蒙真的陪她去逛商店了,那么王蒙定然会干一些“催人泪下”的事情。
这个形容是崔瑞芳依照和王蒙数十年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
她说,王蒙非常热衷于催人,早餐一般由王蒙来做,她还在洗漱时,王蒙便会高声喊:“面包要凉了,你吃不吃!”
洞悉丈夫个性的崔瑞芳自然不会误会他的好心,可这种让你无法从容生活的作风亦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看过王蒙那篇引发争论文章的人,总下意识认为王蒙是个锋芒毕露、多棱多角的人,可崔瑞芳却告诉世人,真实的王蒙其实循规蹈矩,死板到孩子们也忍不住吐槽爸爸是一个教条主义者。
他十分在意时间,规定几点到,就必须几点到,晚几秒钟,他都会朝你发火;到一个地方办事,王蒙必定会给司机交代一个期限,几点办完事,几点来接他,几乎从不多占用别人的时间;
曾经王家的电话是公家安装,王蒙给孩子设定一个使用时间,倘若超过,他就会立马出面干涉。
可以说,崔瑞芳就是王蒙生活的勇气。只要她在,什么困难都不必害怕。然而,崔瑞芳却提前和王蒙说了诀别。王蒙自此万念俱灰,觉得生活失去光明。
直到崔瑞芳葬礼结束很久后,王蒙在某次朋友聚会中遇见一位名叫单三娅的资深记者,才让他的人生重现“复活生机”。
02,八十岁又遇真爱:一见钟情、一见如故,遇见她是他的幸运
单三娅生于1952年,比王蒙小了近20岁,曾在《光明日报》工作,发表过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新闻稿件,是我国著名的新闻专家和资深高级记者。
一如前文所言,王蒙初见单三娅是在2013年一次朋友聚会上,他自称对单三娅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二人只交往半个月,便踏入婚姻殿堂。
面对采访者的好奇,王蒙坦然表示,美丽秀雅的单三娅就是他的安慰,正因有了单三娅的照顾和陪伴,他才能慢慢走出痛失崔瑞芳的悲痛。
遇见单三娅,是他的幸运,他此生再无所求。
当然,王蒙是这么说的,也是如此表现的。在他和单三娅成就良缘后的海南一行里,王蒙始终在意着单三娅。
某一天,王蒙到地处中国最南端的琼州学院演讲,早晨去,中午校方特地准备一桌美食打算好好款待王蒙,可王蒙笑着婉拒了。
他不顾工作辛劳,执意乘车走过崎岖盘山路,赶赴30公里外的呀诺达雨林度假村,只为和正在那里的单三娅共享午餐。
他的深情和冲动让人动容,也叫人们再一次看到,深藏在王蒙骨血中,似乎永远少年的浪漫与活力。
2014年2月,踏着早春仍有凉意的天气,王蒙和单三娅一同出现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的图书馆。
那一天,身穿一袭黑色长大衣、戴着一副眼镜,颇显干练文雅的单三娅一直坐在距离王蒙不远的一个沙发上,静静看着接受采访,侃侃而谈的丈夫,不发一语。
有媒体人员想上前问候单三娅,单三娅当即以手势表示拒绝,示意大家保持安静,让王蒙能心无旁骛的工作。
采访结束后,王蒙稍作休息,单三娅则主动走到记者面前,询问他们是否已将王蒙的作品名字准确录入,并亲自认真核实。
期间,有记者抓住机会,问单三娅和王蒙来成都的感受怎样?看似心情不错的单三娅笑着回答:“成都天气比北京好。”
2017年,王蒙与单三娅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这一回,夫妻俩向单三娅昔年报道过的刘习聪同志捐赠了他们共同的最新作品6封信件的底稿。
刘习聪是安化平口小学老师,曾为帮助当地学生而向社会求助,引起媒体关注。
单三娅得知刘习聪的事迹后,不只最早在纸质媒体上发表有关他的长篇报道,而且多年来始终关注刘习聪及其任教学校的情况。
和王蒙结婚后,王蒙非常支持单三娅的作为,夫妇二人多次亲自和刘习聪沟通,给刘习聪班级赠送书籍、资助刘习聪学校学生,并帮助刘习聪解决学校的用电难题。
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对慈善工作的坚持,都是夫妇二人良好品行的体现,是他们值得世人敬佩的闪光点。
03,浪漫人做浪漫事:他笑言明年他将衰老,今天仍旧青春万岁
2017年,年过耄耋的王蒙登上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于万千观众前深情朗读自己旧作,写给崔瑞芳和孩子们的文章选段。
他说:“我坚信我还活着,心在跳,好好活着,过了地狱就是天国,过了分别就是相会。”
他把对崔瑞芳的思念都暗藏在文字中,一句一句“读”给她“听”。
王蒙的深情、王蒙式的浪漫触动人们的心怀,也叫人不由自主想到他的现任妻子单三娅,好奇单三娅面对如此王蒙的感受。
可其实,当你走入王蒙的家,就会明白,崔瑞芳与单三娅在王蒙的生命里占据相同位置:崔瑞芳的黑白照仍旧悬挂在王蒙家中的墙面,是王蒙曾经的唯一,无可取代的过去;
单三娅和王蒙的合照同样悬挂在王蒙家里,是王蒙的现在,会陪他走到生命尽头的对象。二人并无高低之分,她们皆是王蒙生命旅程的一部分。
这便是独属于王蒙的人格魅力。
生活里的王蒙言语幽默,看似擅长撩妹,常常讲一些情话,就像在他80岁后的某次颁奖典礼上,张抗抗与王蒙同台领奖。
为了活跃气氛,张抗抗故意问王蒙:“您获得的这笔奖金准备怎么用?”
王蒙面色不改,直接回道:“我打算买一捧鲜花送给你。”
张抗抗瞬间愣住,继而和观众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王蒙就是这样一个人,专情、豁达、有趣,哪怕步入暮年,哪怕已然站在生命尽头的边缘,他依旧无所畏惧,依旧肆意快活,依旧高声向世界宣布:明年我将老去,可今天青春万岁!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老年人很容易“落伍”,但王蒙绝不在其中。他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从不比年轻人慢多少,什么网络流行词,王蒙均“了如指掌”。
和王蒙聊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最爱调侃,说着说着,口里便会冒出个“段子”,例如“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是“no zuo no die”。
王蒙表示,传统文化的主要作用即是让人心多些善良和道德,多一点君子行为,少一些野蛮和小人,同时,传统文化要和新生文化结合在一起,如此方能和全世界的先进文化“接上茬儿”。
新媒体的好处是容易推广,一部电视剧的受众就比一本书的受众多出很多,能令我们的文化产品更广泛被大众接受,但它亦存在缺点,即拉低了水准,我们必须要时刻注意该问题。
除却工作,生活中的王蒙同样极具活力。他说自己要和衰老“斗争”,不能一下子放弃写作,向年龄妥协,如此就真的什么都干不成了。
偶尔,他会外出和朋友聚会。闲暇时则在家里阅读,再到公园散散步,和亲朋好友打打保龄球,争取一周下水游泳几次。
他难得在采访者面前“露怯”,承认自己的乒乓球技术不行,可为了延迟衰老,他还是会坚持“活动活动”。
人的一辈子相当漫长,暮年亦的确叫人惧怕,可王蒙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只要你心性豁达乐观,就一定能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皆活出属于你的精彩和浪漫。
参考文献:
《我的先生王蒙》
《明年我将衰老》
《王蒙:我的乐观源自拥有光明的底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